周少怀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红安(原名黄安)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他对红安的人、红安的历史,红安的革命和建设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英雄的红安人民也最听毛主席的话,打心眼里爱戴领袖毛泽东。
茫茫黑夜的中国,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13名代表相聚一堂,开创了“群英结党救中华”之先河,来自湖南的青年毛泽东与来自湖北黄安的清末秀才董必武第一次相识,他们携手并肩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在革命处于低潮和腥风血雨之时,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毅然决然地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率先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风暴。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高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暴发了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夺取了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为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随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建立了湘赣、赣南、闽西根据地,形成了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安人民也遥相呼应,在黄麻起义的影响下,鄂豫皖地区燃起了武装割据的熊熊火焰,在黄(安)、麻(城)、光(山)根据地基础上,建立起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块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苏区,它的主要发祥地是红安,红安的七里坪是红色苏区的都府和中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宋庆龄等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8年前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有幸见到了这历史性的场面。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而在随后不到40年时间内,就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位继任者。
建国后,毛主席一声号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韩先楚、周纯全、王建安、王近山等一批红安籍高级指挥员又奉命出征朝鲜。红安籍将军秦基伟血战上甘岭,打出了国威、军威,叫美国鬼子胆寒,令世界刮目,殊不知他率军入朝作战还是通过红安老乡的关系“走后门”争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人民响应毛主席艰苦奋斗,开展科学技术革命的号召,在工作中摸索出了领导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中共中央为此发通知向全国推广。在毛主席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红安自然也成为重灾区。在毛主席病重和逝世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李先念、陈锡联与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一举粉碎“四人帮”,彻底结束了“文革”。李先念、陈锡联在这场生死决斗中,投了极其重要而正义的一票,解决了毛泽东生前想解决而又来不及解决的难题。毛泽东如若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毛泽东对红安的历史谙熟如指。1935年6月18日,李先念第一次见毛主席,当介绍自己是红安时,毛主席便高兴地说:“晓得,晓得!”并滔滔不绝地讲解红安的建县史:“红安原先叫黄安,春秋战国时为黄国辖地,明朝嘉靖年间,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故名黄安。”并说:“董老也是红安人!”他还无限深情地赞叹:“红安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点也无假!”
毛泽东对红安的革命和建设十分关注。他早在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就专门提到湖北黄安的革命斗争。1958年他与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赞扬“红安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很有名气。”当他得知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时,极为高兴,在1957年10月党的八届三中(扩大)全会,1958年1月的杭州会议、南宁会议、最高国务会议和后来的八届六中全会等党的重要会议上,多次表扬和肯定:“干部种试验田好”,并号召全国“要认真学习红安县的经验”。他老人家在万忙之中还亲自接见了红安县种试验田的干部代表,并谆谆告诫:“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当他老人家看到红安出产的花生时,格外高兴,仔细端详、观看,还连声夸奖“红安的花生不错,红安的花生不错!”
毛泽东对红安人才辈出极为欣赏。董必武被毛泽东尊为“老”、视为友,为党和人民利益,他们终生合作,坚贞不渝。毛泽东对爱将李先念的赞美之词不绝,称之为“英俊少年”,评价他是“不下马的将军”,夸奖他“聪明好学,才气过人,将军学会理财,真不简单”。李先念一生对毛主席忠贞不二,深得毛泽东的信任和爱戴。还有被誉为二野“朱可夫”善打恶仗的“王疯子”王近山,毛主席夸奖他说:“疯得有水平”;“百战将星”秦基伟朝鲜战场凯旋,受毛主席单独接见,并称赞他“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一生骁勇善战,军功卓著被称为“好战分子”的韩先楚将军,在“文革”动乱那艰难的岁月中,毛主席当面给他撑腰:“打不倒你,你不用怕”;打完抗日战争,就有“百战将军”之称的王建安,深得毛泽东的喜爱,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亲自召见和安排他与许世友联手攻打济南,成为济南战役中最好的搭挡而名垂青史;红安老资格上将郭天民,他与夫人窦克的天作之合,牵线作媒当红娘的竟是毛泽东;毛泽东对红色报业先驱、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首任总编辑杨松英年早逝,深为痛惜,并亲笔题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该记住他,学习他”。
毛泽东与红安的不解之缘,将成为红安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原载《党史天地》2005年第9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