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毛泽东的梅菊情

发布日期: 2016-09-06 来源:

  
  罗永常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菊情有独钟,他恋梅菊,品梅菊,咏梅菊,为世人留下许多韵文逸事。

  战地黄花分外香

  满地金菊使秋天摇动起来。
  1929年9月19日,红四军经一夜激战,攻下了福建省上杭城,结束了一个千余年的神话。
  此时,毛泽东和傅伯翠伫立在上杭临江城楼上,依栏眺望楼下的景致。汀江河两岸,微风飒飒,遍地野菊,一片金黄。那一丛丛的芭蕉树,斜伸着玉臂,玉臂四周悬挂着翠镯似的一轮轮香蕉,煞是迷人。
  “没有想到半月前,这上杭城还是两军血战的沙场,眼下却是野菊争芳斗妍。”毛泽东感慨着,转身问身边的傅伯翠:“老傅,这些野菊叫啥子名呀?”
  “那长在河边湿地里的叫蟛蜞菊、千里光,那长在宅基地边的叫黄菊……”傅伯翠是上杭人,早年留学日本,大革命时期入党,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想不到老傅还是研究菊花的专家咧。”毛泽东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这个名,那个名,不如就叫它为战地黄花好不好啊!”
  “战地黄花……?”傅伯翠眼前一亮:“这个名字好,再也好不过了!”
  上杭城建于南宋端平元年,前后经过近70年才造成。后来又经过多次扩建加固。它三面环水,城墙高三丈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人称“铁上杭”。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明代农民起义军攻城失利,牺牲惨重。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石宗国率数万人攻城,死伤不计其数,城却没有攻下来。从1234年建城后,没有一支军队能攻进城来。然而,10天前,红四军一夜攻下了上杭城,全歼守敌,并生俘千余人。
  说着笑着,毛、傅二人下了楼,踏着菊香,沿河边走去。毛泽东用手捋着一绺藤菊:“老傅,我们的先辈写过不少咏菊的诗,你最喜欢哪一位的呀?”
  “陶渊明的‘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傅伯翠娓娓道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将菊花孤高绝俗、闲静、淡远的精神写了出来。”
  毛泽东淡然地说:“陶公笔下的菊花诗,艺术成就是蛮高的,但作为工人、农民不可能享受这种虚幻精神生活。”
  傅伯翠明白了,毛泽东不喜欢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生活,而是勇于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摔打,于是便说:“我也喜欢岑参的‘强欲登楼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简单明了,也不用典。他反对战乱,渴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诗有尽,思无穷。”
  “岑参的这首诗,写得蛮好,展现了一幅威武雄壮的战争画卷:流血遍野、刀刃相交的两军鏖战的城乡,丛丛菊花依然在路边开放,情韵无限,却又感到有些低沉惆怅。”毛泽东继而问道:“菊花词呢?”
  “我倒想起李清照的那道菊花词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这首词叫人打不起精神来。我倒喜欢她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可惜不是咏菊的。”
  毛泽东又说:“黄巢有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诗写得蛮有英雄气概。士大夫及文人骚客是写不出来的!”
  傅伯翠接过话茬:“黄巢还有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城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想做司春的春神,让菊花在春天开放,与百花争艳斗春。想得多浪漫啊!”
  毛泽东赞赏道:“‘他年我若为青帝’,这样的诗句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可他说出来了,写出来了,他确实在向封建帝王宣战!”
  傅颇有同感:“黄巢不愧是位了不起的造反英雄!”
  “可惜他失败了。”毛泽东望着墙边上一绺残菊,十分惋惜地说:“黄巢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流寇思想作崇,攻一城丢一城,没有建立一个可靠的革命根据地……”
  风在怀间拱动,路菊轻轻摇曳,那黄,那白,那紫在暮色中悄隐。他们从品菊谈诗,最后又谈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几天后——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毛泽东在上杭城的临江楼上展纸伸笔,一挥而就,写出了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一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