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真
行前与妻别依依
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是不是同样地坚决想随军出发呢?”他肯定地回答说:“即便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这表明董必武参加长征的意志非常坚决。10月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党团书记约董必武谈话,通知他两件事情:一是组织上决定他随军转移,让他担任后勤部卫生队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二是决定让他结婚不久的妻子陈碧英留在根据地打游击。对于组织上的决定,党性极强的老党员董必武二话不说,表示完全服从。10月10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被留在苏区的陈碧英,只能洒泪送别丈夫。想到这一去路上吉凶难测,今后也不知能否再聚,夫妻俩都十分心酸,依依难舍。陈碧英惦记董必武年纪已大,担心他行路困难,便痴情地跟着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含着眼泪陪董必武走了三天三夜。后来,董必武再三劝她不必送了,说走远了不好往回走,陈碧英这才哽咽着止住了脚步。离别时,陈碧英把系在腰带上的手电筒递给董必武,深情地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路要多留心啊!”
分手后,夫妻间从此失去音讯。长征到达陕北后,组织上也失去了陈碧英的消息。而她赠送董必武的手电筒,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了长征。之后,作为一件珍品他一直保存在随身的箱子里。不料1947年3月准备从延安撤退清理物品时,手电筒却被不知情的人给丢掉了,董必武对此一直遗憾不已。
1960年10月,董必武偕同妻子何莲芝重回瑞金曾讲道:“碧英比我小20多岁,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很深!她要是还活着,才40多岁,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她!”当时,瑞金相关部门都派人了解、调查,却未能得到有关陈碧英的任何讯息。其实,陈碧英还活着,只是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间小村。她与董必武分别后,按照组织上的决定回到广东坪石的兴梅山坚持地下斗争。不到一个月,中央苏区全部为敌所占,白色恐怖布满城乡。由于找不到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她万般无奈下于1935年3月回到老家乐昌县的坝口。起初,在母亲身边的一段日子,老人赞同女儿去湖南找红军,找董必武。可四周的形势日渐恶化,几乎每村都驻扎了国民党部队,母女俩的愿望渐渐变淡。母亲怕有人认出陈碧英,多次劝她再找个人嫁了。在村民的撮合下,二十五六岁的陈碧英与年近四旬尚未婚娶的穷苦农民严修道成了婚。1950年,得知董必武还活着且已有了妻子。她暗自长叹:“这是命啊!”1983年7月,74岁的陈碧英患病不起。这时董必武也已逝世8年。
妇女队里当队长
1944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为董必武举办58华诞祝寿活动。当邓颖超看到徐特立、谢觉哉为董必武撰写的“生平简历”时,非常认真地说,你们漏掉了董老的重要一节,长征时他还担任过妇女队的队长呢!在场的周恩来当即解释并作证:这确实是董老不寻常的职务,应该浓墨重彩写一笔。
红军北上长征时,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有100多人。这支特别的队伍中,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许多是年老体弱、生病负伤者,其中有30多人是女性。当时董必武也被编列在内,并任这支特殊连队的党总支书记。
为了带好这支特殊连队,董必武在出发前仔细核对人数,检查每个人的行装,做好远征的充分准备。从瑞金出发不久,蔡畅、贺子珍等人向周恩来提出,女人有女人的特点,不便与“休养队”混杂。另外,女战士多系青年,应该与男战士一视同仁,最好单独编队。于是,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卫生支队决定成立一支妇女队。
在考虑队长人选时,周恩来先是提名干休连的指导员李坚贞。但是,干休连连长侯政提出异议,因为李坚贞本身工作就十分繁重,而且一时难以物色其他人顶替。后来,周恩来又与任弼时、杨尚昆等人商议,杨尚昆提出,妇女队队长不一定要女性担任。董必武德高望重,又担任过中央党校副校长,在女同志心目中威信颇高,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周恩来征求董必武的看法时,董回答说:“男人负责女人的工作,想必要碰上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长征是特殊的战斗,在这特殊的战线中,我绝对听从党的安排。”从此,董必武便成了妇女队的“胡子队长”。年近花甲的徐特立任副队长。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能被人照顾,而且还需要照顾比他们更弱的妇女和伤病员。这样,两位可敬的革命老人,一方面自己要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艰难地带头行军;另一方面还得带领着30多个妇女干部(包括4个孕妇)、几个伤病员和60副担架进行长征,既要照顾好孕妇、伤员和抬担架的民工,还要负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又要安排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群众纪律,或还物或赔偿。这样大的工作量,不要说两位老人,即便年轻人也是难以承受的。尤其不巧的是4个孕妇都在行军途中分娩。这样,增加了董必武等照料产妇和婴儿的负担。尽管如此,董必武以惊人的毅力,高超的组织才能,无私的献身精神,率领妇女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过了草地,平安地到达了瓦窑堡。
妇女队一路要运载60副担架,每人肩扛两副。而且,为了躲避敌机袭击,全是夜行军,不准点火把。董必武便按体力强弱把女战士分成了两组,弱组一人扛1副,强组两人抬5副。虽然,当时的担架不太重,只在两根木棍中间用布条网成,但是每逢雨天路滑,肩上扛着担架还是寸步难行。于是,在途中,董必武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着队员们,这样往返跑来跑去多走了几倍于他人的路程。他有时也替她们换换肩,有时太疲累了不慎滑倒摔在泥坑里,还不忘逗几句“泥人董”的笑话,惹得大家一阵欢笑。董必武为激励队员,还编唱了一首《担架歌》:“担架担架,既担又架。巾帼好英雄,须眉也认下……”
妇女队的队员也都将董必武当作“慈父”一样看待。她们也编了顺口溜来赞扬这位老共产党员:“有了必武,我妮必胜。夜行八百,有盏明灯。日思万里,笑望前程。”
1936年初,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平时滴酒不沾的董必武,却特地邀请妇女队的队员喝酒庆贺。他赞许这些“长征中的女英雄”,并即兴作诗曰:
四渡赤水若等闲,大渡天险亦心坦。
夹金山上积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难。
红军女英爽夙志,风卷神州红烂漫。
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天。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