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李先念在鄂城办试验田

发布日期: 2016-12-01 来源:

柯安亭

  1958年是我国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国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这年春季,毛主席亲临武汉,决定在这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提前赶到武汉,他心中惦记着鄂城县旭光一社,乘会议召开之前一点空闲时间,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陪同下,前往视察。李先念一行出武汉大东门,沿316国道驱车东南行75公里,不到两小时便来到旭光一社。

“这里有些什么变化?”

  这一天正是3月份的最后一天。久雨初晴,风和日丽,大地一片生机,李先念来到旭光一社刚建起的管委会办公室。办公室一排5间,面向长港,白色墙壁整洁干净,茅草屋顶透着清香。李先念身着一套灰色中山服,脚穿一双黑布鞋,平顶头发有些花白,但浑身充满活力,说话声音洪亮。他满面笑容,与前来迎接的社主任胡昌璧、副主任胡凤英一一握手。县委副书记彭英和我恰在这里,我是县委机关工作人员,我们也上前握手问候。李先念环视一下周围,说:“都是老熟人了,今天特地来看看,这里有些什么变化?”彭英忙答道:“有些变化,但离领导的要求和社员的期望还很远。”
  李先念关心旭光一社的变化是有原由的。早在1953年,他在担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期间,曾来鄂城检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进展情况。那时,他就告诫县委领导:农村工作比较复杂,要注意抓好重点,以点带面。从那以后,县委便选择以旭光一社为重点,并确定由县委副书记彭英带我们工作组常驻。旭光一社离县城仅5公里,滨湖(洋澜湖)临港(长港),地势平坦,适合种植稻谷、小麦和棉花。全村49户人家,1953年人社的只有16户,全是贫下中农。他们齐心协力,经过1954年的防汛抗洪斗争,极大地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吸引了其余的农户全部人社,集体还盖起了齐刷刷的两排大瓦房。1955年,全社粮棉获得大丰收。这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得知这个情况后,特地赶来视察。他赞扬了社员们热爱集体、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觉悟,并饶有兴致地试用了双铧犁,临走时还在村前同干部和部分社员合影留念。
  李先念听说旭光一社从49户又扩大到376户,而且由“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建成为全县第一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并且眼下正在筹建小型工厂,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即和张体学一道,大步向办公室左边的工厂走去。

“农民办工厂,亦工亦农,这是大方向。”

  这是一座正在筹建中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步人大门,一眼就看到一字摆开的3副大石磨,左边有一台20马力的柴油机,社里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萧功梓和樊口农具厂厂长吕继明,以及从武汉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的学生胡崇芬等人,正在机前研究变速轮的尺寸问题。见李先念副总理和张体学省长进来,他们忙起身向两位领导问好。李先念听完他们的介绍后,连连点头说:“工农学三结合,取长补短,好得很,值得提倡。”他又看了另一个工厂正在红炉里加工的镰刀和锄头,对身边的张体学说:“农民讲实际,说干就干,不象我们有些人,一味讲排场,摆阔气,会花钱,办不好事。”他边走边听彭英和胡昌璧等人的汇报:社里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才决定自己动手办农具加工制造厂、农副产品加工厂、颗粒肥料制造厂以及沼气发电站。没有钱,社员集资;没有材料,社员主动出借;没有技术,外出学,回来传……李先念连连称赞,说这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他还说:“农民办工厂,亦工亦农,这是大方向。”他鼓励大家一定要把小小工厂抓紧办好。
  李先念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极大地提高了社员办工厂的热情,旭光一社白办的小小工厂,很快建成投产,事后,我们才知道,就在李先念视察后,回武昌开会时,他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旭光一社办工厂的情况,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开天辟地以来,农民只知种地,何曾办过工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会有此壮举,新一代农民出现了。毛主席也决定要到旭光一社视察一番。4月4日,张体学省长专程赶来告诉了我们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只是由于形势发展很快,毛主席工作太忙,难以分身,没有如期前来。但是,党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1958年第三期全文刊载了《旭光一社是如何办成小小工厂的》以及《旭光一社是如何领导和管理小小工厂的》两篇文章,并配发了评论《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高度赞扬这是“伟大的创举”,它开创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先河,因此,先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来宾参观访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