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时刻护分娩
长征中,身为妇女队长的董必武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照顾好保护好30位女红军。有的女同志还遇到怀孕、生孩子这样令人棘手的困难,董必武将这些特殊问题处理得既周到又圆满。
为了使怀孕的女红军顺利地生下孩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董必武把迎接小生命、保护好产妇的一切细节,都做了周密考虑和安排,他让连队医生准备好纱布、药品和包裹新生儿的棉布。孕妇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他总是让别人先走,自己和医生最后走,一直等到婴儿平安降生后,才护理着产妇一起追赶队伍。
一天,在贵州苗族地区,董必武所属连队跟随中央纵队一清早就动身行军。走到8点多钟时,遭遇敌机空袭。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邓发的妻子陈慧清突然临产。
董必武、侯政与随队医生急忙让两名民工把陈慧清抬到路旁的一间破房子里,医生负责接生。董必武与侯政在房外等候。这时,敌机在上空盘旋,地面又有敌人追来,双方交火的枪声已听得一清二楚。陈慧清又逢难产,疼痛难忍,不住地翻滚,急得医生和在外面等候的董必武、侯政都直冒大汗。
情况十分危急。别人为董必武的安全担忧,都劝他快走。但他纹丝不动,冷静地说:“别急,别急,想想看,还应当准备点什么东西,万一一时生不下来怎么办。”这时,负责阻击的红五军团领导人赶上来说:“你们不要着急,放心吧,让陈慧清同志慢慢生,由我们把敌人顶住!”这样,一直等了约两个小时,才听到婴儿呱呱落地的哭声。
董必武等人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他让民工抬着陈慧清先赶路,自己与侯政按当时的规定把孩子用棉花、白布包裹好,写好字条,留下几块大洋,连同新生儿留在那里,待一切处置妥当,才匆忙追赶大部队去。
1936年,康克清在北上途中曾经提过这件事。她说:“一方面军邓发的老婆陈慧清,去年在长征路上生孩子,当时后有敌兵追击,情况很紧,董必武守在屋子外面,急得火燎油煎一般。无奈之下,董老才派人去告诉五军团长董振堂:有个产妇正在生孩子,请后卫部队务必顶住敌人!董振堂说:‘让产妇慢慢生吧,我们坚决顶住敌人!’因为陈慧清生孩子,红五军团阻击尾追之敌,听说还伤亡了几个战士……”
后来,部队到了瓦窑堡休整时,大家见到董必武面黄肌瘦,疲惫不堪,都感叹不已。董必武却哈哈大笑地说:“老蒋想逼死我们,可他做梦也想不到,我董胡子还要感激他这一招呢,要不,我哪有这么多可爱可亲的女儿,还添了孙子当上爷爷呢。”
“三不停”中爱心浓
作为长征中特殊连队党总支书记的董必武,因其德高望重,特别是他尽心尽责的认真劲儿,被大家公认为是连队的“保护神”,被称赞为“三不停”的人。
一是脑子不停。董必武深深知道,这支连队虽然不善于打仗,但每个人对革命都有特殊的价值。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每次出发前,他总是先周密地预测前进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应付困难的方案。行军到宿营地后,他躺在床上,脑子一刻也不闲着,像过电影一样过滤一下全连每个战士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再准备好次日早晨出发时嘱咐战士行军应注意的事项。
二是手脚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一撂背包就到战士的各驻宿地查看一遍,看人齐了没有,住房安排得是否合适安全,伤病员有没有服药用的开水,战士有没有热水烫烫脚等。出发前还要早早起来关照炊事员是否已在做饭,要和李坚贞、侯政去一个个驻地检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如果发现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老百姓不在家时,他还要亲笔写个字条留下,告诉房东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损坏了东西要照价赔偿,并致歉意。路上请民工抬担架是一件难事。民工各家都有老小,不愿随红军走得太远,这是人之常情。为此他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规定请民工一般不得超过两天,到期后除发给工钱外还为每个民工写下一个证明,免得后续部队重复雇请他们。行军时他行囊中总是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
三是嘴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常常寻找机会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政策。行军休息时还常常向聚集在身边的战士讲革命传统、古今故事;有时还和徐特立、谢觉哉一起吟诗作赋,用这些方式教育激励鼓舞战士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种种困难。他经常告诉战士要有“三顶”精神,即顶得住困难,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中央红军总部为董必武等被称作“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的老同志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为此,周恩来还给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下了一道保护好董必武等革命老人的特别“命令”,并声称:“如果他们不在,你在,我就要砍你的头!”
可是,董必武却很少骑马,总是拄着棍子自己步行。那匹马不是用来驮书,就是用来驮粮食,要不就是让伤病员骑着,而自己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何长工见他不骑马,几次上前劝说,但董依然坚持步行。无奈之下,何长工便故意板起脸来“训斥”:“你再不骑马,我就把你的鞋子脱掉。周副主席把你们交给我了,你就要绝对听我的指挥,不然我的脖子都发痒了。”董必武瞧了瞧焦急、严肃而无奈的何长工,禁不住笑了,风趣地说:“那就让它痒吧,小老九!”红九军团因排在中央红军各军团的最后,因此大家都称性情活泼的何长工为“小老九”。何长工听后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那可不行,痒长了就会掉的,我还要保住它迎接新中国呢!”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渡过赤水,又渡过金沙江,然后继续北上,将要强渡大渡河。一天,董必武随部队急行军。他让患重病的饲养员骑上他的马,自己却提着一根木棍拨着蒿草前进。此时,大渡河对岸追赶红军的国民党杨森部队,一心想让红军上演一次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悲剧,下令部队拼命追堵红军;而董所属连队走的路恰在半山腰上,小路十分崎岖狭窄,下边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滑倒掉下去被恶浪卷走的危险。
行军要求很急,董必武牵着马想快点赶路。当走到一处悬崖前时,那匹马大概是看到大渡河的激流而生恐惧,不敢往前走。董必武焦急地猛劲往前一拉,马被拉得突然往前一跑,董必武的手拉空,一下子滑倒在地,他和马都滚了下去。幸好,河岸的斜坡上长着许多小树,挡住了他和马下滑。后来,大家一起好不容易才把董必武和马拉上来。
接下来就是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上山前,董必武对过山可能遇到的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并做好思想动员和能做到的物质准备。在行前动员中,董必武告诉全连指战员,山上没有路,全是石头,只能一步步向上爬;而且气温很低,还可能遇到突然的暴风雪;愈往上爬空气愈稀薄,在山上千万不能停留,更不能坐下来休息,人只要一倒下就可能再也爬不起来了。他嘱咐大家要尽可能多穿衣服,还要带点辣椒汤到山上喝,以御寒。
翌日爬夹金山时,董必武与徐特立、谢觉哉每人拄着一根木棍,一步步向上爬行,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拉着马尾巴往上爬,终于到了山顶。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