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刘少奇与三次中原局会议

发布日期: 2016-12-21 来源:

郭建平 叶鸿蔚 周亚飞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撤销以王明为书记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调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党的工作。这是党中央为了加强对华中地区的领导和纠正王明错误路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刘少奇就任新职以后,中原局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他一方面抓大政方针的落实,一方面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皖东连续召开的3次中原局会议,充分体现了刘少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中原局刚成立时,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组成人员为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5人,当时工作重点地区是在平汉路两侧。到了1939年秋冬,形势发生变化。日军占领武汉之后,对八路军、新四军疯狂“扫荡”。这样,华中地区就变成了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因而中原局的工作重点也就必须移向华中。而当时中原局只有刘少奇、郑位三、彭雪枫3名委员。为此,当年12月中旬在皖东定远县瓦屋薛村召开的中原局会议上,刘少奇宣布了党中央根据他的建议做出的决定,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和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等吸收为中原局委员,使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起来。
  当时,由于在新四军领导层中有的同志存在着右倾思想,使得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部署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当时新四军的几支部队,除一部分已深入苏南、皖东和皖东北敌后外,其余大部分还徘徊在我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边沿地带。当时,江南新四军部队实际处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包围的态势中,而江北的新四军又来自各方,各有各的发展计划,有的主张向北,有的主张向西,有的主张江北部队过江向南。因此,新四军能否选择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当中原局组织健全后,刘少奇便将这一关系华中党组织和新四军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提到会议上进行重点讨论。
  刘少奇根据华中地区各方的基本态势,按照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经过认真思考和缜密研究,明确提出了“大力向东,发展苏北”的战略方案。他指出,由于日军没有大举进攻河南、陕西,华中地区中的安徽、河南、湖北大部分为国民党所控制,新四军已失去了在皖东地区大发展的时机,如果我军继续坚持向西发展的方针,则在政治上、军事上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只有向东向敌后发展才有出路。他明确指出,华中新四军不是向北,也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向东发展,“东进、东进、再东进”。他敏锐地意识到,豫皖苏及皖东地区都是面敌背顽,如果向西发展,不仅会受到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兵力的极大限制,而且易引起中间派的疑惧,政治上极为不利。北上华北、南渡长江,都不能打开新的局面。而东面的苏北,地域辽阔,处在敌后,有驰骋回旋的广大地盘。因此,新四军全力向苏北发展,独立自主地向东发展,既有理,又有利。
  刘少奇之所以选择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突击方向,是因为苏北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开辟苏北意义重大。苏北地区地处宁、沪、徐、蚌侧背,盛产粮、棉、盐,是连接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苏北抗战局面一旦打开,便可背靠山东,凭江据海,放手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使苏北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一块坚实的后方基地,从而粉碎蒋介石企图把新四军江北、江南部队困在敌后,隔断八路军与新四军之间的联系,伺机消灭新四军的阴谋。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指出:“苏北是我军在全国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
  刘少奇科学的分析和论述给大家极大启发。经过充分讨论,中原局会议最终确定以苏北作为新四军实现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突击方向。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向中央书记处电告对发展华中地区及工作部署的意见。电报说:在整个华中,有比较大的发展希望的地区,除“汉口附近直阳、京山、黄冈南李先念部活动地区”和“豫东彭雪枫部活动地区”外,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这是我们的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
  为了开辟和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进一步向党中央提出具体的步骤和安排。1940年1月4日,他致电中央书记处并抄送项英:“彭雪枫立即可以率四五个团的兵力向苏北发展,直到海边,并建立苏北根据地”,“请江南抽调一二个团兵力过江北”。1月11日,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从江南抽调一两个团过江北发展,从第四、第五支队抽调二三个团到淮北,彭雪枫到苏北发展。
  对刘少奇提出的大力向东发展苏北的方案,中央非常赞同。1940年3月21日,中央书记处电示:“你们的决心及布置均是正确的,望坚决执行。”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复电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内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关于大力发展苏北的战略决策,抓住了开辟和发展华中的关键,为新四军胜利实现党中央发展华中战略意图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战场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的中枢,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整个华中之战略后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影响华中全局的关键点。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