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毛泽东与三峡宜昌

发布日期: 2017-05-22 来源:

李啸海

  万里长江,奔腾咆哮,冲出三峡,来到古夷陵(宜昌)后,便展现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气势,浩浩荡荡,直奔东海。
  宜昌,雄踞于长江三峡东端与江汉辽阔平丘的结合部位,流经这里的水量占整条长江的一半。这得天独厚的位置,在近百年间,激发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勾划治理长江、振兴中华的蓝图。历史进入20世纪,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目光投向宜昌境内的三峡河谷,提出了建设闸堰的设想;40年代,世界著名的美国水利专家萨凡奇与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要员们,也来到宜昌的西陵峡,拿出了建设三峡高坝的方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一、二、三代领导人无不把注意力投向宜昌西陵峡这块宝地,历时40余载,以治理长江造福人民周密而稳妥地制订出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蓝图与实施方案。宜昌人民不会忘记:这三代领袖人物中最早把注意力和心血投向三峡一宜昌的,当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在《义勇军进行曲》雄壮乐曲声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不久,就在他振兴中华一盘棋上,将一颗子下在了宜昌长江西陵峡。他不忍让长江重演“洪水淹没半个中国,死尸塞江、万户洗劫”的历史悲剧;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在宜昌西陵峡耸立起三峡大坝,让“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三峡出平湖,强大电力耀中华,万吨巨轮上天府。就这样,这位伟人同宜昌结下了缘分。
  1953年的早春二月,毛泽东乘“长江”舰东下南京,航行途中,他在二楼卧舱里摊开地图,同陪行的“长办”主任林一山研讨南水北调的问题,然后研究长江防洪治理的大事。这是毛泽东最早与林一山进行有关治理长江的第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就谈及宜昌地区的五峰县。
  毛泽东问林一山:“长江水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林一山回答:“是暴雨,据资料记载,1935年7月1日开始的一场暴雨,其中心点在宜昌地区五峰县,降雨量达1000余毫米,一夜之间,淹死了江汉下游8万人,澧水下游4万人。”
  听到五峰曾出现过这么大的洪峰,毛泽东惊诧了,对身旁的公安部长说:“瑞卿,你这个高个子有多高啊?”
  罗瑞卿笑答:“有一米八几!”
  “哦,长江真能下雨,有的地方暴雨积起来,比你罗瑞卿这个高个子还要高啊!”毛泽东笑着说道。转身仔细听着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防洪防灾三个阶段的汇报,并让林一山展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倾听他指点图上大大小小水库标记说:“第三阶段,我们计划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上逐步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拦洪蓄水,综合利用。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
  毛泽东听到这里,兴奋极了,用红铅笔在宜昌西陵峡标记上重重地划了个大圆圈,说:“太好了,太好了,修这许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呢?”
  “这些水库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答。
  毛泽东用手掌连连击向宜昌西陵峡的三峡出口处,说:“那为什么不把这个总口子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林一山笑了。因为他知道,三峡地带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400多里江道迂回曲折,水流湍急,两岸峭壁高山高出江面500米以上,三峡控制了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大小河流的来水,三峡出口处的宜昌的年水量约占长江总水量的一半,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三峡水利枢纽的坝址定在这一带极为理想。他再一次向毛主席表露自己的心里话:“我们很希望能在这里修建三峡大坝!”
  毛泽东又向林一山询问了三峡工程的造价、工期等问题,然后握住林一山的手说:“好,我这算了解了长江的许多问题和知识,谢谢你。”
  转眼是1954年12月。一天傍晚,林一山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赶到汉口火车站。林一山匆匆赶到火车站后,被引入一节作为会议室的车厢,原来等候他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三位伟人。毛、周、刘三位同林一山热情地握手后,便开门见山地谈三峡工程的事。当林一山汇报到三峡坝址的地质情况时,着重向三位领导人讲了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在苏联专家的配合下,经过初步勘探,在西陵峡的中部拟定了一个新坝址,比萨凡奇拟定的南津关坝区要好。
  “噢!”毛泽东高兴地问:“在什么地方?”
  “在美人沱。”林一山随即将手指从地图上的宜昌移向西边的西陵峡、三斗坪、中堡岛,指明三斗坪对岸长江北边那个地点就是美人沱。此时周恩来插话道:“这个坝址不如叫三斗坪坝址。抗日时期,三斗坪是抗日前哨阵地,很有名气。那时我们在重庆、延安都经常关注着三斗坪的战事。
  毛泽东问:“美人沱是什么岩层?”
  “根据坑探的结果来看,属于花岗岩地带,只是岩石风化比较严重。坑探30米后,发现了较好的岩层。”
  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忧虑地问道;“花岗岩风化最严重的情况会怎样?”
  “根据已掌握的世界上的资料,花岗岩风化层最深可达百米。”
  毛泽东更加焦虑起来:“如果美人沱坝100米,那么100米以下呢?”
  “请主席不用担心,根据岸边勘探,30米深的风化层在这个地区可能是最深的了。”
  但毛泽东仍然很担心,视线久久地凝聚在宜昌西陵峡区。
  林一山继续讲:“在这个河段上,有个25公里的火层岩坝区,我们才开始从几个点线上做了勘探,而在这以上的一段坝区属于片麻岩,还未勘探过。”
  “什么是片麻岩?”刘少奇问。
  还没等林一山回答,毛泽东就笑容满面地向刘少奇说:“好了,好了,片麻岩就是花岗岩的变质岩,很坚硬,在片麻岩地区选择坝址是没有风化问题的。”
  已是深夜2点多钟了,他们仍兴致勃勃地谈着三峡工程,谈着西陵峡三斗坪这个坝址。
  从那以后,宜昌西陵峡这块地方,在毛泽东的心中铭刻得越来越深。1956年初夏,63岁的毛泽东在武汉长江波涛里,中流击水,极目楚天,激情迸发,欣然命笔,吟诵了他的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诗里所写的“更立西江石壁”,确切地说,就是指宜昌西陵峡中未来建成的三峡枢纽工程那坚如三峡磐石的巍巍大坝。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