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毛泽东致李淑一最后一封信的前前后后

发布日期: 2018-10-17 来源:

李光荣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一代伟人毛泽东这首荡气回肠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饱含着对亡妻杨开慧烈士和挚友柳直荀烈士的热情讴歌和深切悼念,同时也充溢着对老友、柳直荀遗孀、杨开慧同窗好友李淑一的真挚情谊和真切关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给李淑一写过四封亲笔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收录最多,有前三封信。其中第二封信为1957年5月11日所写,广为人知,影响最大,因其中“有《游仙》一首为赠”,后几改题名。流传甚广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手迹,就是根据信中的赠诗与信末的署名和日期拼合而成。
  1959年夏,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6月27日,在长沙短暂停留时,在蓉园接见了李淑一,并向在座的华国锋等人介绍说:“她就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前年她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写了《蝶恋花》这首词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会见后,毛泽东高兴地同李淑一合影留念,并留她同餐,饭后还一起看了湘戏。散戏后,毛泽东才与李淑一握手告别。
  相隔30年后与毛泽东在长沙的这次相会,使李淑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以志永念”,她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毛主席招宴蓉园喜赋》:“忆昔长沙识伟姿,重逢已是盛明时。卅年事业惊环宇,四海人民仰导师。话到忠魂弥恳挚,暖如朝日更温慈。九霄杨柳春常在,附骥深惭蝶恋词。”1959年9月17日,李淑一退休后从长沙来到北京,住在儿子柳晓昂家里。22日,她将自己两个多月前写的这首诗寄给了毛泽东,并表达了想要参加国庆观礼、再次相见的愿望。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9年9月18日起,毛泽东开始为期一周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视察,25日回到北京;26日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28日下午,在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从时间上来看,毛泽东收到李淑一来信当在他回到北京之后。就在这记载的空档期——1959年9月27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回了信,这是他给李淑一的第四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笔者在1990年代曾拜望李淑一,并与其独子柳晓昂交往频繁,他给笔者讲述了有关这封信的一些情况。由于原来还没有复印机,有些重要的信件和材料,母亲李淑一都拍成照片寄给他留存,这封信也是这样。2015年9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笔者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毛泽东早年挚友柳直荀》,书中首次公开了这封信的手迹,迄今书信内容没有公开发表,笔者试着辨识如下:

  淑一同志:
  信收到,诗亦读了,大为感谢!观礼及上天安门可能不行,待问一下情况看看,如无回信,即是不行了。季范先生一家的事也同一例。一星期后,如有时间,拟请你来此一叙。如无时间,则作罢论,尔后还有见面的机会。
  祝健。

  毛泽东
  九月廿七日

  与前三封信一样,开头的称呼也是“淑一同志”。信中提到的“季范先生”指王季范,是毛泽东的亲姨表兄。他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后辈人称他“九阿公”,毛泽东则一直叫他“九哥”。他曾对家人介绍说:“这是我九哥,在我青少年时期,给我好多帮助。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1972年夏,王季范病故时,毛泽东所送的花圈上便写着“九哥千古”。
  毛泽东与李淑一情深义厚,对她“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毛泽东与王季范不仅有亲戚关系,还有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身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凭他的功绩,论他的权力,要为亲友解决点小问题,只是举手之劳,但他从不轻易“举手”。对于这两位关系非同一般的人并非过分的请托,毛泽东也没有满口应承,而是谨慎对待:“待问一下情况看看”。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有人请求毛泽东将李淑一推荐到中央文史馆,他却因曾“荐了几人,没有录取”而选择“未便再荐”,宁肯以自己的稿费相助,说“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
  曾经跟随毛泽东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对“老人家”那独具魅力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和待人接物方式感触颇深:“很有原则,很有人情味。”早在1921年1月28日致彭璜的信中,毛泽东就表明了他的人情观:“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毛泽东不因私谊而废公事,不因感情而弃公道,正是对公与私边界的严格恪守。
  1959年9月3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淑一接到了中央统战部寄来的观礼请帖,参加了首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典,实现了她10年的愿望。当看到老友毛泽东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李淑一不停地鼓掌,巴掌都拍红了。在人民大会堂,李淑一还观看了沈阳部队前进歌舞团演出的五幕大型舞剧《蝶恋花》。谢幕时,李淑一在鲜花丛中,动情地说:“尽管时代不同了,咱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杨开慧、柳直荀等烈士的形象,应该搬上舞台,只是将我也凑了上去,就受之有愧了。”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对李淑一说:“一星期后,如有时间,拟请你来此一叙。如无时间,则作罢论,尔后还有见面的机会。”从《毛泽东年谱》的记载来看,共和国十周岁华诞,中共中央邀请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和日本、印度等6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参加国庆纪念活动。毛泽东同一些代表团进行了会谈或谈话,日夜操劳,一直到10月23日乘专列离开北京南下,根本抽不出时间请李淑一来叙谈。而后来,两人见面的“机会”也一直未曾有过,在世时也最终未能见上一面。
  尽管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终究不能战胜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在上海妹妹家客居的李淑一惊悉噩耗,“悲痛欲绝,哀号不已”。她赶回北京,与儿子柳晓昂和孙女柳小立一起,到人民大会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向这位相交半个世纪的老友作最后的告别。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李淑一将《毛主席招宴蓉园喜赋》一诗修改并附记,发表在1977年第10期《诗刊》上。
  1997年6月13日,在《蝶恋花》词中的“我”(毛泽东)仙游21载之后,在即将跨人21世纪的门槛之时,年近百龄的“君”(李淑一)最后一个姗姗赶去,到天国与先她而去的亲人和故友饮泣相会,为绵延大半个世纪的传奇画上了句号。中央文史研究馆在悼词中说,李淑一“对为革命牺牲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伴随了她的一生,因此有了她与毛泽东主席非同寻常的交往,以及那首感天地、泣鬼神的《蝶恋花》词”,“她的一生,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原载《党史天地》2018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