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善于学习的历史楷模-李先念

发布日期: 2019-09-11 来源:

王梦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套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中国共产党能把一支在兴起时以农民为主体的队伍,改造成为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有铁的纪律约束的钢铁队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同志,就是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一个历史楷模。他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成为人民共和国主席,从大别山的一个小木匠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一个只念过两年多私塾的小学生,成为人民共和国管理经济工作的理财名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把学习真正融入了工作、生活和生命,成为了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6月23日,是李先念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谨撰此文,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
  一、从理论学习中树立信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先念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始终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他说: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观。
  1909年,李先念出生在大别山区湖北省黄安县高桥区九龙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酷爱读书的他,只读了两年多私塾,终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去学木匠。当时,董必武、陈潭秋发展了一批在汉学生入党入团,寒暑假派他们回到家乡宣传马列主义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李先念听到了他们的宣传,很受启发,15岁时只身前往汉口,在一间叫陈福记的寿器店里做学徒。后来,李先念参加革命,常称自己是给旧的社会做棺材的。1926年10月,北伐革命军攻占武昌,李先念挤在人潮中看到英姿勃发的革命军人,看到了工农解放的曙光,毅然返回家乡,投身到农民运动的洪流中去,于次年春先后当选为高桥区工会主席、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当时农民和工人大多没有文化,李先念为了讲清革命道理,提高群众觉悟,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凡是能借到手的马列主义小册子、革命刊物,如《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共产党》《资本主义入门》《新青年》《向导》《黄安青年》等,他都反反复复阅读,先自己弄明白,再以乡言俚语宣传群众。在斗争实践中,他深感掌握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从此不论走到哪里,工作多么繁忙,从不间断学习。凌晨起床,读书看文后再用早餐,成为他终生的习惯。正是通过学习,李先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927年12月17日,在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刻,李先念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做出了自己信仰的庄严承诺。
  1937年底,李先念率领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在新兵营,李先念住的离陈云很近,对陈云高深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深为敬佩,把陈云作为自己的师长和学习榜样,经常请教和交谈。在此,他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学习毛泽东的《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中国近代史、党的建设理论等,受益匪浅。1938年5月,李先念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理论、学文化,尤其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并注重用其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国情与现实。他聆听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关于抗战形势和哲学、党的建设的讲演或报告,极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毛泽东关于《论持久战》的演讲,让他思想豁然洞开,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局、进程和前途有了飞跃性的认识。他由衷敬佩毛泽东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精辟见解,铭记于心,实践于行。此后不久,他离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很好地将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的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略方针,运用到开辟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斗争中,取得华中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独立工作第一发展第一的成就。
  在革命洪流的激荡中,李先念通过学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逐渐从一个具有朴素革命思想的青年,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
  李先念说:我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什么工作方法,指挥水平,领导艺术,都是学来的。
  1928年春,高桥区九龙冲乡游击队成立,李先念担任游击队长。次年,游击队编入红军,李先念任副班长。他对徐向前格外钦佩,默默学习研究徐向前的指挥艺术,有机会就当面向徐向前请教,学会了许多军事方面的知识,为尔后独立指挥作战奠定了基础。1931年10月,时任陂安南县苏维埃主席的李先念亲率该县300余名青年编入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李先念任政治委员。11月初,红四军奉命向七里坪进发。李先念心想:这么多人,怎么个走法?挤在一块行军,岂不是要把老百姓的庄稼踩坏?只见值星营长孙玉清高声宣布:按一、二、三营和团直属队的顺序,一路纵队行军。李先念这才明白,大队人马是这样行进的。在随后的战役中,他紧跟团长吴云山和孙玉清,问这问那,虚心求教,观察和学习他们组织指挥的方法,先后参与指挥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经过四大进攻战役的锤炼,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想尽一切办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李先念初步掌握了战争的基本知识。在战争实践中,他深感钻研军事的重要性,把军事内容列入到每天凌晨的学习里,开始读日本兵书、苏军战斗条令,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时,他注意把学到的军事理论运用到实战之中。他所领导的三十三团,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屡建战功,被授予共产国际团的荣誉称号,他自己也在战争的实践中得到了磨砺成长。1932年7月,年仅23岁的李先念升任红十一师政治委员。
  1933年7月,李先念任红三十军政治委员。除了经常深入部队检查军政训练的情况外,他还抓紧时间,反复阅读了方面军印发的《与川军作战要点》《与剿赤军作战要诀》《军事知识研究》《步兵基本动作》《追击要点》等军事教材,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谋略水平,在战斗中把红三十军建设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主力军团,成为徐向前的得力臂膀和方面军的卓越将领之一。攻打包座前,徐向前带领李先念等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对战斗任务作了指示,并着重谈了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说明了全国抗日高潮已经到来,整个形势对我们有利。李先念牢记于心,在战斗中坚决贯彻毛泽东和前敌指挥部的作战意图和部署,诱敌深入、围歼援敌,为主力红军打开北上通道,显示了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先念被派往中原敌后,发动和组织武汉外围地区敌后游击战争。在孤悬敌后、敌伪顽势力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他注重把毛泽东关于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与中原地区的斗争实际紧密结合,紧紧依靠鄂豫边区人民群众的支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三大法宝运用于抗日斗争实践中,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的强大兵团,创建了拥有9万平方公里、1300万人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胜利地完成党中央、毛泽东布置的发展任务,创造了鄂豫边区经验,为赢得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老战友王震后来评价说: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同志已经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他认真学习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时局分析的一些重要文电和讲话,把中原地区的局势置于全局中加以考察,始终保持高度清醒。他主动组织实施部队的战略转变,以应对国民党军的步步进逼,从而既保存了自己,又牵制了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兄弟解放区的反内战斗争。1946年下旬,国民党蒋介石决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大规模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30余万大军围攻,李先念审时度势,缜思断行,与中原局、中原军区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对突围方向、时机等问题精心研究、反复酝酿,做出了周详的部署,声东击西空城计捉迷藏轮番上阵,取得了中原突围首战胜利,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幕。中原突围,成为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也是李先念军事指挥艺术的典范。
  三、从实践中学习治国理政,成为管理经济工作的理财名旦
  李先念始终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强调提倡实事求是和老老实实、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要讲实在话,办实在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先念主政湖北。这时货币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资本投机分子趁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李先念一上任就先后遇到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重大考验。面对物资严重不足、物价不断飞涨、人心惶惶的局面,他周密部署,果断应对,联系上海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往湖北调集物资,很快稳住了市场,有效打击了投机分子,表现出卓越的经济工作才能。1952年,李先念兼任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主管中南区的财经工作,感到任务的紧迫和艰巨。他在经济工作中不断学习经济理论,探索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的规律,号召共产党员应当努力学会做经济工作搞好经济工作,学好经济工作,不然,社会主义的美好将来是不会来的。他从实际出发,认真探索工业化建设和财经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推进了三一五厂、武汉重型机床厂、二汽等2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
  1954年5月,中央决定调李先念担任国家财政部长,同年9月又任命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参与管理人民共和国经济工作。刚接到调任通知时他感觉到压力很大,认为自己不过大兵一个,文化程度不高,对全国经济情况又不够了解,担心一旦出差错会给工作造成损失。到京后就向陈云和邓小平提出恐难胜任,请求中央另选他人。6月,毛泽东找李先念谈话,李先念再次提出自己没有能力和水平当财政部长,希望中央考虑别人。毛泽东严肃而又风趣地说:你干不了,不想干,只好把国民党的孔祥熙、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让他们干了。李先念说:那不行,蒋介石的人还不如我,还是我来干好啦。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