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时代先锋

“荆楚楷模”12月上榜人物

发布日期: 2018-12-25 来源: 湖北日报

  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12月上榜人物名单揭晓,湖北日报今日予以发布。

  闵洪艳

  中共党员 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

  锦毯绿屏,保山护水,玉皇茶道称王道;

  农欢家乐,村富民强,群众口碑胜金碑。

  横批:脱贫追梦

  省楹联学会 邹立 撰

  闵洪艳带领村民,把堰河村从“穷山”打造成“金山”,把穷山村发展成亿元村,该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1981年,高中毕业的闵洪艳回到堰河,做村小组的会计。1992年,29岁的闵洪艳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那时,堰河村没有产业,村里欠着十几万元的债务,老百姓就靠砍伐木头养家糊口。

  他提议开发茶园,村民积极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闵洪艳什么也不说,自带干粮上山修茶园。每到周末,他还把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也带到山上帮忙。慢慢地,党员们上山来了,全村200多位劳动力也上山来了。几年下来,闵洪艳被烈日风霜变成了“闵黑子”。

  他还坚持生态发展,挖掘村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搞农家乐。他采取三个“三分之一”(即发展旅游项目、吸纳旅游服务、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带动10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2017年,堰河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营收8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幸福村”。

  郑学群

  群众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七里坪村村民

  二十载开山凿石,领头筑就脱贫路。

  一条心助困扶民,携手浇开致富花。

  横批:锲而不舍

  省楹联学会 余德智 撰

  郑学群不甘贫困、自力更生,带领乡亲们劈山修路、发展产业,被誉为“脱贫铁人”。

  1992年冬,郑学群、向方珍等4个人背着一头生猪,早上五六点钟出发,走到殷家河的一个坎上,几个人想把生猪放下来,换个手,一不小心,向方珍连人带猪滚下了一道陡坡,生猪当场摔死了,向方珍摔成了重伤。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郑学群。

  1995起,郑学群带领32户村民夜以继日、不分寒暑,用肩挑背驮开启“马拉松式”修路攻坚战。他为修路花费20多万元,欠下16万多元的外债,还导致右手手指骨折,大腿皮肤严重高温烤伤,右耳丧失听力。历时20余载,他们终于修通了5.7公里道路,彻底改变了大山的交通条件。

  2009年,郑学群栽种核桃450亩、6000多株,成为全县发展核桃产业的第一大户。他还带头发展畜牧业,每年出栏山羊60多只、肉牛10多头,2017年家庭年收入达12万元,从低保户成为脱贫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贫困户、低保户纷纷开始发展高山蔬菜、核桃、山羊等产业。

  除此之外,郑学群还义务赡养一位独居老人15年。那是2003年的冬天,郑学群路过老人邓大万门口,发现他的房子已严重朽坏,老邓冻得瑟瑟发抖。郑学群二话没说,把老邓接到了自己家里。从这一天起,郑学群夫妇对这个老人就像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如今,70多岁的老邓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陈彦珍

  群众 黄石市大冶市东岳街办教育组退休教师

  重教献殊珍,百万资财,八旬岁月,心思总记寒门子

  垂型滋俊彦,克勤从俭,持爱守诚,脚步长传清铎声

  横批:助学楷模

  省楹联学会 柯丹 撰

  陈彦珍赚得千万资产,却依然甘守清贫、捐资助学。

  81岁的陈彦珍出生于大冶市陈贵镇一个教师家庭。1962年报考院校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大冶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大冶县铜矿区(现殷祖镇)殷祖小学任教,他经常访贫问苦,遇到成绩优异却家庭贫困的孩子,他就倾力资助。

  1995年,陈彦珍退休,每月的退休金无法帮助更多孩子。他筹资10多万元开了一家加油站。为了节约成本,他吃住都在加油站,一点一滴积攒财富。

  他生活简朴,一件外套,穿了几年。他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家中门窗桌椅都十分陈旧。他在小院里,放10多个塑料桶接雨水洗衣洗菜、浇花拖地,还把日常不用的纸盒和饮料瓶攒下卖钱。他老伴说:“一个月可节约30多元水费,一年就是400多元。”多年前,子女们想为双亲请个保姆,两位老人一口拒绝。

  在他的艰苦努力下,他的资产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如今他已拥有两座加油站,资产过千万元。

  2017年,他捐资200万元,成立了大冶市陈彦珍助学基金会。捐助善款1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6名。2018年,他资助学生百余名,金额达10.7万元,捐资500万元筹建的慈善大楼现已封顶。他明确大楼产权归陈彦珍助学基金会所有,出租所得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他还立下遗嘱,在他百年之后子孙坚持助学,让慈善助学精神薪火相传。

  罗小琴

  群众 十堰市零舞舞蹈工作室舞蹈老师

  出世即维艰,蓝缕经年撑筚路;

  归家何所报,婚纱一袭作莱衣。

  横批:艰辛创业

  省楹联学会 陈佐松 撰

  今年10月12日,罗小琴在社交软件发布了一组婚纱照,并写道:“我爸去世早,欠我妈一张婚纱照。终于我长大了,可以接着完成了。”

  照片上,妈妈或穿着洁白的拖地长裙,头纱飘逸;或穿着休闲的牛仔服,潮范儿十足。不少网友留言“看哭了”“很了不起”。

  去年5月,考虑到妈妈岁数大了,原本在外地发展得不错的罗小琴回到十堰工作。一天,罗小琴带着妈妈陈兆莲走进一家摄影工作室。此时,妈妈才知道,女儿要给她拍婚纱照。化妆、选衣服……当罗小琴手捧鲜花递给妈妈的一刹那,妈妈感动得泪水奔涌而出。

  陈兆莲是一名环卫工人。1997年,丈夫患病逝世后,赡养老人、抚养两个未成年孩子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环卫工收入低,陈兆莲就用工作之余捡废品补贴家用。“我在读高中时,每次放假回学校之前,妈妈总是叮嘱我要好好学习。”罗小琴说,她坐在车上,看着妈妈渐行渐远的身影,总是偷偷落泪。罗小琴拼命读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013年,罗小琴毕业前往无锡工作。第一个月工资拿到手,她就给妈妈买了一套衣服。手头有了积蓄后,她又接妈妈出去旅游。

  罗小琴自豪地说:“虽然我的妈妈没什么文化,只会干农活、体力活,但在我心中,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

  王玉堂

  中共党员 黄冈市蕲春县公安局副政委

  大勇倏施,不惮安危擒歹匪,

  丹心久淬,早将职守许人民。

  横联:人民卫士

  省楹联学会 熊政春 撰

  王玉堂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了20多年,是蕲春公安系统的老模范。

  2017年11月11日早上8时许,河南籍男子刘某甫,在蕲春登上了一辆中巴车。上车不久,他拿出一把刀架在驾驶员徐某脖子上,逼其不许停车,必须一直开到河南信阳。一名女乘客悄悄报了警。

  接到警情后,王玉堂和同事驾车跟随,途中,他当机立断,将驾驶的民用车直接拐向客车,将中巴车逼停。

  驾驶员徐某迅速冲下车。尽管司机脱险,车内还有4名女性乘客在歹徒手中,歹徒看到警察,情绪更加激动。

  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强攻,先替换出人质,再伺机制服歹徒。“我个头小,没穿警服,会让歹徒放松一些。”王玉堂不容分说,坚持自己上。

  王玉堂走到车窗前说:“把她们放了,我给你当人质!其他事情好商量!”歹徒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从驾驶室上车后,王玉堂乘歹徒不注意,顺手按下开关,打开客车车门,然后平静地走向歹徒。

  就在歹徒松开女孩的一瞬间,王玉堂一个跨步上前,双手抓住歹徒握刀的手,用头将其撞倒,埋伏在侧的特警一拥而上,将歹徒牢牢控制住。

  办案民警说,为避免歹徒伤到人质,王玉堂出手的时机非常重要,“刀刃就贴着人质的脖子,把握不好很容易失败!”

  王玉堂说,当时根本没来得及害怕,只想早点救出人质,“我对战友们有信心,只要坚持两秒钟,他们一定能冲上来。”

  杨芳

  中共党员 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申李坝村卫生室医生

  卫生室为家,倾情十八春,不负芳华赢盛誉;

  出诊箱装梦,播爱四千众,常怀仁善济村民。

  横批:最美乡医

  省楹联学会 阙东明 撰

  杨芳的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受父亲影响,1996年,16岁的她考入咸丰县卫生职业中等学校。2000年,杨芳通过招聘来到大石坝村中心卫生室工作。

  刚踏入工作岗位,面对乡亲们不信任的目光,杨芳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为乡亲们看好病。

  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是她的必修课,她还多次外出进修学习。通过努力,她先后获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药师资格证书、医师资格证书,通过了国家计算机初级测试,还参加了湖北民族学院大专函授学习。

  18年来,杨芳先后三次变换工作地点。无论到哪,杨芳总是统筹安排时间,上午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下午到村里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回访等工作,经常夜深了还要为病人看病或出诊。她珍藏的小本子里,密密麻麻记着乡亲们的电话号码。对村民的健康情况,她如数家珍:“全村总人口有1147人,现有孕产妇6个、今年新出生儿童6个,高血压患者116人、糖尿病患者18人……”她还将村里5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加为QQ好友,空闲时在QQ上为他们及其家人提供帮助。

  18年来,她在村里出诊回访的里程达数万公里。如今,她工作的村中心卫生室承担着所在的申里坝、把界、兰家沟、桐木园、马家坪等5个村4300多人的公共卫生工作。

  易有淼

  中共党员 铁四院仙桃城区支线总承包项目部副经理

  襟怀乃伟业根基,正道沧桑,再开新局;

  质量本平生信念,大桥南北,遍起嘉声。

  横批:大路朝阳

  省楹联学会 林南 撰

  10月23日,伶仃洋上,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凌波飞架、建成通车。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建设期间,易有淼和团队一起审查了承包人各类施工方案500余项,其中重大方案40余项,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27次。为抢施工时间,他5个春节没有回家,即使是大年初一,或是凌晨三点,他都照常签发相关吊装令。

  港珠澳大桥“中国结”和“钢海豚”造型主塔是桥梁工程标志性建筑。“中国结”一片重达780吨,分5个节段制造,借助1.8万颗螺栓逐段拼装而成,要在159米的高空,实现毫米级的高空精准对接,犹如大象在针尖上跳舞;三只“钢海豚”,重2800多吨,要在海面上做180度翻转。吊装中,出现了有些结构无法顺利到位的意外状况,他临危不乱,组织参建各方召开会议,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最终,一切进展顺利。“责任到此,不能再推!”这是他的座右铭,他时刻提醒自己、勉励团队,肩上的担子再重,接下了绝不能卸下,得一扛到底。

  易有淼长期在外地,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工地就是他的“家”。港珠澳大桥工程结束后,他又被安排到仙桃项目部任职。所以他的女儿说:和爸爸团聚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张勤

  中共党员 武汉市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技师

  至美最无私,练就掌中芭蕾,舞来佳话;

  真情尤可贵,燃成心里火花,暖透江城。

  横批:敬业为民

  省楹联学会 田丽君 撰

  时光回溯至2010年秋,武汉市第一医院放射科门前,一对夫妇焦急徘徊,却不做任何检查。工作人员询问,发现他们是聋哑人。

  同事知道张勤在大学时学过手语,请他过来帮忙。登记、吸气、屏气……在张勤的帮助下,这对病人完成了检查。

  这是张勤与聋哑患者的第一次“邂逅”。此后,但凡遇到聋哑患者,同事都会打电话请他过来“翻译”,于是张勤顺理成章地成了兼职“手语导医”。

  2012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刚下班到家的张勤收到一条短信:“张勤,你好!我的一个工友,他爱人43岁,聋哑,怀胎5个月,现在很难受,估计要流产,能不能现在带她去你那儿?”张勤二话没说,立即返回医院,用手语替这位产妇“同声传译”。在他的帮助下,胎儿保住了。

  工作中,但凡聋哑患者就医,张勤都一一耐心解答,并为他们建了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病史、用药等情况。

  2014年8月,医院成立了以张勤为负责人的手语导医工作室,与江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联合开展手语志愿者培训。截至目前,张勤和他的义工队累计为聋哑患者提供手语导医服务2500余人次,举办手语培训班40余次,培训志愿者1500余人次。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