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婧洁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俭与奢侈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更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内,曾居住过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一生清廉节俭、生活朴素,曾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作为他的座右铭。他就是武汉八办的筹建者——董必武。今年是董必武同志逝世5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1937年的秋天,董必武从延安来到武汉,负责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来到武汉之后,为了适应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迎送客人更得体,董必武一改当年在延安粗布衣的打扮,特意吩咐工作人员为他买一套最便宜的西服。当然,客人走了西服就被整整齐齐地收好。
何莲芝织的毛背心
武汉的冬天阴冷潮湿,加之当时抗战形势日趋紧张,董必武的工作也愈加忙碌了。夫人何莲芝看他每天穿着单薄的西裤奔走于武汉三镇,就委托工作人员买来毛线,为他亲手织了一条毛裤。
最初的毛裤,经过多次拆洗,部分毛线已经无法使用了。何莲芝就添了一些新线,织成一件毛衣;毛衣穿破了,她又添了些棕色的线,将它改织成毛背心。这一穿,就一直穿了37年。
如今,这件墨绿色的毛背心静静陈列在武汉八办纪念馆董必武复原房间内,蕴藏着董老的谦和与勤俭,穿越光阴80余载。
1938年董必武(左)在武汉八办
董必武一生勤俭清廉,不仅仅是在抗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是如此。
董必武有时会在空闲时练习书法,但他从来不舍得用白纸,总是在旧报纸上练大楷,大楷中间写中楷,中楷缝中写小楷。练完字的纸再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
董必武(右二)率中共湖北省委人员参加抗日游行活动
从1939年到1975年,他作诗1300余首,多是写在各种形状的废报纸、旧信封、旧日历、旧请柬上。
一次,董必武和女儿董楚青在院子里散步,发现一棵桃树干上凝结着一块块的树胶,他就立刻动手把它们刮下来包好,准备自己动手粘毛笔的笔头。
武汉八办纪念馆董必武复原房间内
在家吃饭时,董必武还时不时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中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一次,楚青吃完饭刚要走,董必武叫住她,说道:“你看,你看,碗里、桌子上有多少饭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丢!”然后又“命令”女儿:“捡起来吃了。”慑于爸爸的威严,楚青把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一粒粒捡起来吃掉,把碗里剩的饭粒也扒拉干净才离开饭桌。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携重金拜访董必武,还送上自己的名片和亲笔信,妄图重金收买董必武。不想董必武不仅拒收贿金,还义正严词地对蒋的使者说:“我们为的是革命,绝不图个人钱财。”
1953年,有一次董必武外甥写信,请求他帮忙调入国营商店工作。董必武收到信了解情况后,直接回信拒绝。他认为,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信中,他还写道:“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1956年,董必武的妻子何莲芝的单位给干部调整工资,考虑到她资历老、级别低,单位拟定给她提级加工资。董必武知道后,不仅没有同意,还专门去找有关同志说,请他们考虑别的同志。
董必武不仅重视家风,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他曾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
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从来不摆“老资格”,不争地位、不争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先后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务。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常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曾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
崇俭戒奢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史,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直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性习于俭,生如夏莲”的生活志趣正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以董必武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这种清廉节俭,生活俭朴的作风,提倡艰苦朴素,力戒奢靡浪费,以实际行动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的忠实践行者。
(来源:武汉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