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魏巍大别山似丰碑矗立镌刻英雄伟大业绩,滔滔龙潭水作历史见证传颂先烈光荣人生。大别山人民心中永远铭记着一个巾帼英雄的名字--梁桂华,蕲春箭牌山响水崖的飞瀑流泉,日夜奔泻,声震群山,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爱红装爱武装
晨风吹散了轻纱般的薄雾,朝霞透过青烟染红了长江。
"鸣--呜",汽笛长鸣,一艘由重庆开往万县的小火轮,告别朝天门码头,徐徐启航。这是1945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八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艘小火轮上有三位"特殊"的年轻旅客,两男一女。有谁知道,他们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
教员装束的女青年,手扶栏杆,远眺长江,心潮有如滚滚东去的波涛澎湃奔涌……
她叫梁桂华,1924年1月13日出生于山东潍县(今属潍坊)一个贫农家庭,四岁那年,举家迁徙到千里之外的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监河县谋生。1934年,刚满十岁的桂华到省城绥远就读于兄长(振华)任教导主任的省立归绥第三小学,次年考入省立女子中学,一向品学兼优,全校闻名。在兄长振华(共产党员)言行的潜移默化之中,桂华关心国事,阅读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红军长征等重大国事要闻,不断涌入这个中学生幼小的心灵。
12岁那年,桂华与兄嫂一同参加了吕骥发起组织的"新生活歌咏队",为大哥哥、大姐姐们传递、张贴抗日传单,站岗放哨;参加护理抗日负伤的第35军的将士们,为伤员洗伤、换药、端水送饭,给他们唱歌,代写家书。
"七七事变"后,桂华又随兄嫂一起参加绥远各界抗敌救国同盟会,做救护伤员的战地服务工作。次年,她与一批东北流亡青年跋涉千里,奔赴延安,寻找光明。1940年,她又随之就读的陕西中学由安康长途迁徙到四川嘉陵江畔的阆中县。1944年,桂华辗转重庆考入壁山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
1945年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胜利闭幕。为扩大与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与壮大反攻力量,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在重庆号召国统区的广大知识青年,到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原)去参加革命工作。霎时,"到中原去"的消息,在重庆、昆明的大专院校中秘密而迅速地传递着,四百多名热血男女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南方局的号召,冒着被捕、坐牢乃至杀头的危险,按照地下党精心安排的交通路线、接头暗号,一批批奔向中原,梁桂华就是其中一员。今天,她与两位男同学化装成教员、职员乘上了开往万县的小火轮。
火轮抵达万县码头,小梁他们按规定换乘木船顺江而下。船到黛溪,他们弃舟登岸,沿着地下党指定的交通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中穿行。山道崎岖,怪石嶙峋,溪流湍急,古树枯藤……他们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在山中艰苦跋涉二十余天,顺利到达向往已久的目的地--鄂豫边区,参加了新四军第五师,成为一名光荣的女战士。
大悟山--鄂豫边区新四军第五师的心脏,从大后方国统区源源而来的知识青年,殊途同归,聚集一堂,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等领导亲切接见了这些冲破樊篱,志在报国的知识青年。梁桂华兴奋、激动,有如出笼的鸟种天,破网的鱼入水。她顿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崭新世界,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座革命熔炉里锻炼自己。同所有来边区的知识青年一样,她进入了"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不久又进入中原局民主建国大学学习。
"民大"结束,梁桂华积极申请到部队去,她与十几名同学被分到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四团,小梁是唯一的女大学生,在团直属队任文化教员。四团前身是冀鲁豫八路军第八团。"嘿!'洋包子'来当'土八路'罗!""女大学生当'丘八',新鲜!"战士们兴奋好奇,奔走相告,消息似春风吹遍全团。小梁严格要求自己,与战士们打成一片,甘当小学生,虚心向战士们学习军事技术--射击、投弹、刺杀,摸爬滚打,苦练基本功,战士们手把手地教她;她热情耐心教战士们读书、写字、唱歌,给他们讲苏联革命故事,讲国统区人民的苦难;帮战士们缝补衣衫,情同兄妹,同志们亲热地称她"小梁老师!"
为了鼓励大学生,团队开展"擂台塞",看谁完成任务好,看谁得到表扬多,第一个上擂台。小梁劲头十足,不甘落后,白天,练兵场上顽强刻苦,不让须眉;晚上,教战士学文化,学政治,学唱歌;上山背柴禾,下田挖野菜;行军不掉队,打仗不怕死;从早到晚,一张孩子般的圆脸,一双水晶晶的大眼睛,总是笑吟吟,给人以纯洁、善良、热情,战士们喜欢她,敬佩她,称赞她"朴实随和,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夸奖她"又能吃苦又能干,赛过男子汉。"她得到战士们的表扬最多,第一个登上擂台,摘取桂冠。然而她却腼腆而谦逊地说:"我还做得很不够,与战士们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名真正的战士!"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