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远
周为邦是黄梅县蔡山燕窝宕人,生于1895年6月。父亲死得较早,全靠母亲主持家务。周为邦六岁入蒙馆学习,十五岁进经馆读书。那时,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年代,周为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开始觉察到闭门死读“子曰”、“诗云”没有多大意义。1923年,黄梅有一批旅鄂、旅宁、旅沪学生回到家乡,组织青年读书会、平民教育促进会,开设书报流通处, 出售《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周为邦从这些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周为邦看到: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而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则呼奴使婢,纸醉金迷,他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把请长工、雇短工的叔父骂做“吸血虫”。他母亲想多置田地,他便劝道:“我家无人种,要它何用?有钱就留着接济穷人吧!”周协成老先生好读书,但无钱购书,周为邦主动帮他买了一箱书。刘松柏、刘树林兄弟两人,贫病交加,周为邦便经常给钱他们添衣买米。周为邦为穷人办平民夜校,他买书本、供灯油、担任夜校教员。在夜校里,他常常联系社会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革命道理,唤醒劳动人民起来解放自己。
燕窝宕地势低洼,不是被江水淹没,就是受湖水渍涝。住在这儿的人们,做梦都想修一条堤坝,挡住江水和湖水的袭击。农民自发组织了建堤筹备会,但总是困难重重。周为邦了解情况以后,拿着自己家里所有的土地契约到建堤筹备会,对人们说:“筑这条堤坝,压了我家的田地,压多少,是多少,我无代价献出;压了你们的土地,请登记,我把我家的田地契约全部带来了,由你们挑选,对等交换,无条件奉送。”周为邦的话,轰动了筹备会,轰动了村村塆塆。周老方夫妇是两个孤独老人,听说修堤要压自己的土地,正在发愁。老来无地,依靠什么为生?听了周为邦的一席话,感动得热泪盈眶。1924年冬,在周为邦的支持下,穷苦农民把堤坝建成了,并取名为周家堤。至今,人们站在周家堤上还念念不忘周为邦。
1924年底,周为邦在黄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党组织送周为邦到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7月,他在广州随国民革命军北伐,9月初,抵达武昌城下。
这期间周为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常说:“高官厚禄我无用,醉生梦死可怜虫。一腔热血献与谁?劳苦大众我工农。”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路军指挥官的胡宗铎是周为邦的姑表兄,儿时同窗好友。辛亥革命前,胡宗铎离开黄梅投考武昌学生军和保定军官学校时,周为邦还资助过他五百串钱。一次,胡宗铎发现了周为邦,派专车将他接到官邸。这是一所豪华的公馆,加上特意布置,更加金碧辉煌。酒席筵间,笙歌细细,美酒盅盅,极尽人间奢侈。胡宗铎热情接待,亲自奉陪。周为邦意识到这样张罗,怕是有什么目的。果然不出所料,胡宗铎在谈交情叙友谊之后,开口说道:“老弟,青云原有路,乘龙应上天。”弦外之音,是叫周为邦赶快做官。周为邦笑着问道:“青云何处路,龙从何处乘?”胡宗铎正式提出要他担任自己的秘书长。谁知周为邦毅然回答:“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做官。要做官,也不做压迫穷人的官,我要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干共产主义,为工农谋解放……”话没说完,转身就要走。弄得胡宗铎十分尴尬,只好说:“老弟,我们不谈主义,只念旧情!”周为邦答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革命的路大家去闯吧,看谁走的对!”从此,周为邦再也不愿意看到胡宗铎了。攻下武昌城后,党组织派他回黄梅发动工农干革命,他欣然遵命出发。
周为邦回到黄梅后,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走东家,串西家,同农民吃一锅饭、睡一床被,挑水、扫地、扛锄头,什么都干。1926年11月,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他和熊映楚、邓雅声等人,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领导国民党县党部的工作。1927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黄梅县委领导下,黄梅县人民自卫团成立了,周为邦担任自卫团团长。他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使黄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