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玉
巍巍五蜂山,如丰碑耸立,铭刻着多少英雄的业绩,滚滚清江水,作历史见证,传颂着无数先烈的壮举。在鄂西山区广大人民的心中一直镌刻着一个英雄的名字——刘惠馨。
(一)
刘惠馨,又名刘一清。1914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一个公务员家庭。幼时在南京上小学、中学。在中学读书时,她常听老师讲,中国之所以落后,被人看不起,受外国列强欺凌,乃是由于中国积弱太久,没有工业,没有科学文化,经济不发达所致。她深感国家落后的耻辱,立志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走工业救国的道路。1934年在南京女子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是该系破格收录的唯一女生。
1935年,我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风暴席卷全国,刘惠馨作为一个有爱国觉悟、有救国理想的青年,积极投入了这场伟大的爱国斗争,经受了锻炼,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她大量阅读进步的报刊和书籍,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逐步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和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因而不推翻蒋介石卖国贼的反动专制政权,建立人民的政权,单靠工业是救不了苦难的中国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一个人民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刘惠馨再也坐不住了,毅然放弃已攻读三年的机械工程系学业,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战时农村服务团,被分配到南京的晓庄农村。她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了火热的斗争生活。
起初,刘惠馨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没有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当她们第一次身着学生装,戴着草帽,拿着漂亮的墙报到附近一个采石场向工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时,工人们反应淡漠,仍旧捶他们的石子,顶多以好奇、怀疑的眼光看他们几眼。这使惠馨他们很失望,感到信心不足。这时党派来同他们一道工作的一位同志告诫他们“不改变装束,不去掉学生腔,不和工人打成一片,不了解工人的疾苦,和他们休戚相关,就根本谈不上宣传和组织群众。”这番话对刘惠馨教育启发很大。于是她和同学们换下学生装,放下架子,到山里和工人们一起打石子,带些简单的药品,为群众看病,换药,和农民妇女同吃住,同劳动,不畏风雨,不避寒暑;终于取得了工人农民的信任和理解,也使刘惠馨开始真正理解这些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认识到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她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才明白,抽象宣传抗日,对于受苦受难的工农群众来说,不过是一种嘲笑。不进行工农革命斗争,抗日是办不到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刘惠馨很想上前线与敌寇战斗,后根据需要,决定刘在江南做群众工作,开展游击战争。因形势变化,遵党组织指示,同马识途同志一起撤退到武汉,旋转鄂豫皖边区,参加方毅同志主办的七里坪党训班学习。在这里,她直接受到党组织的教育,懂得了更多更深刻的革命道理,更坚定了她的共产主义信仰。于1938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里坪党训班结业后,她又参加了由陶铸同志主办的汤池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刘惠馨同李墨刚、胡淑善、许明球等同志一起于1938年5月被分配到建始县,以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