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苏震:襄西抗战中的“普罗列塔利亚”

发布日期: 2016-05-13 来源:

  
  冯万斌

  苏震,本名苏本定,号肖东。1914年出生于宜都县城一个清寒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他取号肖东,意在让他学习苏东坡。他读初中的时候,知道了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对苏东坡不满意,改“肖东”为“啸东”。参加革命以后,曾化名吕华,还用过苏玉成的名字。其父苏忠才,又名苏佩珊,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废除科举后,考取官费留日,在日本学习两年,专攻教育。回国后,是宜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革新派的积极分子。苏佩珊的妻子徐氏,温和、朴素,不信神佛,支持丈夫的新思想。家庭的教育对苏震影响极大。
  苏震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父亲的薪金。1924年他十岁时,父亲去世,经济拮据,靠他大姐、三姐接济维持家用。苏震从小就对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极为不满。1926年,苏震进入湖北省立宜昌第三师范初中班学习,早在1925年,这所学校的教师祖山竹、学生会主席胡荣仁等共产党员就在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1927年初,苏震开始接触了马列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刊物,并成为儿童团活动的积极分子。1928年,苏震和简化生等同学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192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省立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积极参加武汉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经张忍(张执一)介绍加入共青团,并担任了省立师范团支部负责人。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中,他们由于缺乏经验,还没有来得及与广大工人建立联系,就过早地暴露了自己。国民党军警搜查了省师、省高、武汉大学。在校园被围时,苏震和他的同志们翻墙逃脱了,可是,却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们决定派共青团员张翮到上海找党,然后各自回乡隐蔽,等待张翮从上海来的消息。
  苏震回到宜都后,家里为了稳住他,筹借了一点资金,让他在古老背(犹亭镇)摆小摊。这当然是苏震极不愿意的,没过几天,苏震就回到县城,和刘真(宜都人,1938年入党,现已离休)在城关办起了补习学校,向参加补习的青年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他们经常举行时事辩论会,围绕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进行辩论。论题有:是举国一致抗日,还是打内战?是靠人民武装抗日收复东北,还是靠国联?……每场辩论总是以右派学生的败北而告终。 苏震外表清秀、腼腆,性格却极坚强勇敢,又很机智。1932年底,苏震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闸北、沪西区团委工作。1933年春,苏震带着党的宣传品在街上走,被国民党便衣特务抓住抄靶子(搜身)。他把宣传品撤在马路上与特务对打,一直闹到法租界的巡捕房。苏震说是在马路上遭到了抢劫,但由于无法交代出住址(因为那是党的机关所在地),他说是刚到上海来求学的。结果,法国人还是把苏震引渡给国民党了。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判苏震服刑两年六个月。苏震在苏州反省院,同陈家康(大革命时期老党员)一起组织党的支部,秘密串联难友同国民党作斗争,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揭露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狱中的生活,把苏震锤炼得更坚定、更成熟。 1935年12月,“一二九”学生运动席卷全国。苏震出狱,回到宜都。虽然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他没有颓废,没有彷徨,决心“到武汉去参加学生运动,在学生运动中找党”。1936年初夏,苏震和刘真来到武汉,分别考进学生运动活跃的中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七七”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举国抗日的局面形成。我们党在武汉组织了中国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同时党在北平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也在武汉发展组织。苏震、刘真看到青救、民先的章程,断定这是我党领导的青年组织,他们十分兴奋,立即加入了青救。1937年底。苏震受青救总团部的派遣来到宜昌发展青救,建立青救宜昌区团部,领导宜昌、沙市、宜都、枝江、松滋、巴东等地的青年进行抗日救国运动。苏震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全靠同志们帮助。由于在敌人监狱里非人生活的摧残,加之出狱后的贫苦生活,他面黄肌瘦,身体十分虚弱。然而,苏震怀着救国的赤诚之心,拼命工作,迅速地把广大青年团结在民族抗日的旗帜下。
  1938年1月,青救宜昌区团部正式成立,苏震任主要负责人。这时,共产党员张清华从延安陕北公学毕业派到宜昌,加强了党的力量。1938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派李生簧来宜昌,对苏震进行了审查,恢复了他的党籍,后苏震任中共宜昌特支委员、宜昌中学党支部书记。在苏震、张清华的领导下,宜昌青救采用街头宣传、改组了梅安里话剧团、办夜校、印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一时间,宜昌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气腾腾。苏震对待同志亲切、诚恳,热情得象一团火,和他相处,都感到亲切、愉快,同志们亲昵地称他普罗列塔利亚(即无产阶级战士)。
  革命的大好形势,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反动当局先是煽动一些右派学生来找青救辩论,结果一个个被擅长讲演的苏震驳得理屈词穷,狼狈而逃。接着,国民党宜昌行署专员黄宝实亲自出马,成立了一个名叫宜昌青年行动委员会(简称青行)的组织,企图拉拢青年,同青救唱对台戏。青救开展读书、演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工人、店员参加,搞得热火朝天;而青行则冷冷清清。反动派这一招又失败了。最后,只好诉诸武力。1938年4月,苏震、张清华正在召开青救骨干会议,选举出席武汉青救总部代表大会的代表。反动军警包围了会场,扣押了张清华,通令她不得在宜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逮捕了苏震。由于多方营救,国民党迫于各界的压力,不得不将苏震释放,但勒令他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宜昌。中共湖北省委决定苏震转移到恩施,青救转入地下。
  1938年4月,苏震先后转移到恩施、咸丰,并任中共咸丰中心支部书记。年底,苏震从恩施调到荆门,任中共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副书记。不久,中心县委书记曾霞(曾志)调走,苏震接任书记。苏震在荆门的公开身份是军民合作大饭店的堂倌,他很快学会了端盘子、招待顾客一套本领。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堂倌就是荆当远地区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上半年,苏震和其他在饭馆工作的同志,先后遭到国民党特务打骂,工作难以开展。荆当远中心县委决定关闭饭店,将县委机关迁到了当阳县胡家嘴。这时,荆当远地区的建党工作已有一定基础,苏震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鄂西北区党委的指示,全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一是培训党员,二是搜集武器。苏震和县委其化同志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统一战线关系和各种合法形式,以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合法名义去掌握各区、乡的武装。这时,正逢鄂南、竹沟反共事件发生,形势紧张,工作又紧迫又繁重。由于苏震处理工作从容不迫,多谋善断,谦虚谨慎,又善于团结同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939年12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调苏震去新四军鄂豫纵队的机关报——《挺进报》任编辑。他编辑了不少独到见解和独具风格的文章,使《挺进报》的工作,搞得十分出色。
  1940年6月,日寇侵入荆、当、沙、宜地区,荆当远中心县委领导广大群众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襄西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襄西地委,调苏震任地委书记兼襄西独立团政治委员。苏震化装成商人,一行四人前往襄西,行至京山、钟祥两县交界的东桥官验冲,遭国民党顽军曹勋部袭击被俘。顽军将苏震等四人吊在房梁上,轮番抽打。苏震愤怒谴责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严厉痛斥汉奸顽固派的卖国罪行。顽军最终残酷地杀害了苏震等四人,当时,苏震年仅26岁。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