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南与施洋并肩战斗的日子
- 大
- 中
- 小
京汉铁路大罢工
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极大地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志。1923年1月30日晚,陈潭秋、林育南、李求实、李汉俊、施洋等武汉各团体代表、新闻记者100余人从江岸乘车去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盛典,遭到军阀的野蛮阻拦。2月1日,郑州军警包围会场,全城紧急戒严。上午8时,施洋、林祥谦、项英、史文彬、林育南等率数千名工人代表,齐聚普乐戏园,冲破敌人的封锁,宣告“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但是军警捣毁总工会会所,大街小巷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军警,工人代表住宿的旅馆也进驻了军警。军警限令,各地代表必须于当晚离开郑州,否则,即行逮捕。
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林育南走到老朋友施洋面前:“伯高,现在形势十分危急,这样下去不是鱼死便是网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
施洋长叹说:“事已至此,实不心甘。”
林育南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施洋想了想说:“那就暂退一步,各地代表回本地组织更大规模的斗争。”
“此事关系重大,我看总工会马上开个紧急会议,研究一个临时行动方案再说吧。”林育南说。
当晚,京汉铁路总工会在花地岗一个铁路工人家里举行了一次秘密紧急会议,林育南和施洋到会。一致作出在京汉铁路举行总同盟罢工的决议,定于2月4日上午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同时总工会迁移江岸办公,并就罢工性质、方针、政策和要求等问题认真讨论。
散会后,施洋、林育南、陈潭秋、项英等人乘南下的列车回汉。列车上,施洋又同林育南、陈潭秋、项英、许白昊等一起商量回汉发动工人大罢工的具体行动方案。2月4日,总罢工开始。4日夜,林育南、施洋等共产党人召集湖北省工团联合会议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声援支持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四条具体措施。2月6日,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组织万余工人在汉口江岸举行声援、支持、慰问罢工工人的大会,施洋在会上发表演讲,号召将斗争进行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林育南也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
2月7日夜,反动军阀兵分三路对江岸工人进行血腥屠杀,总工会门前血流成河。林育南见伤亡很大,心在滴血。他觉得不能硬拼,便指挥工人向四周撤退。工人们听见林育南一声喊“撤”便四方离去。在江岸铁路工人的帮助下,林育南逃离了虎口。施洋在家中被捕,被关押在陆军看守所,2月15日,被军警秘密枪杀于武昌洪山。他们还下令不准收尸,林育南派人力车工人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遗体收敛在武昌城外江神庙中,林育南早等候在那里,一见老战友遗体便热泪盈眶。
为进一步揭露军阀罪行,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全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援,林育南联络钟海澄、刘功辅等武汉各界进步人士23人,发起募捐活动。怀着对老战友的崇敬、真挚的感情,林育南撰写了《为施伯高烈士家属募捐启》,高度赞扬施洋为“鄂中英俊”,指出他“为人民自由而死,为劳苦群众而死,为社会主义而死,与恶势力斗争而死,死亦得其所!”他的革命精神将“昭然万世。”并勉励劳苦民众,踏着烈士的血迹,努力完成他的“未竞事业,未成之功。”
1924年2月,“二七”革命斗争一周年,湖北各届及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为纪念老战友施洋,唤起民众继续发扬“二七”革命精神,林育南编辑了一本专门纪念老战友施洋的书——《施洋先生纪念录》,并为该书作序,用饱含战友情谊的笔触写了一篇《施伯高传》。这位才华横溢的党内才子在深深的悲痛中,对施洋的一生及其牺牲作了认真的思考与总结。施洋牺牲后,林育南时时不忘老战友。1926年10月10日凌晨,北伐军攻克武昌,武汉工人群众齐聚汉口公会堂举行湖北全省总工会成立盛典,林育南坐在主席台上,望着沸腾的场景,感慨万千,泪花模糊了他的双眼,他仿佛看到施洋仍坐在他身边。于是对战友的怀念情愫化作一行行诗句,奔涌在心间。当天,怀着对战友的无限思念,他写下了一首纪念施洋的长诗——
《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施洋》
——为双十节省工会成立纪念作
兄弟们,静默着!
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施洋!
他死了三年半了,
他的尸骨还埋在洪山的战场!
他为什么死了?
我们每一个工友都知道,
他为我们: 牺牲幸福,抛弃自由; .
衣食不顾,奔走不休;
在帝国主义军阀和资本家的围攻中奋斗;
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记得三年半前的今日,
他因帮助粤汉罢工,
横遭军阀通缉,
他在上海出席司法大会,
发表保障人民自由的提议。
他回武汉仍然继续奋斗,
生命的安危他早已不理!
他尽全力保障我们的利益,
他被聘为我们的法律顾问,
我们组织的雄厚和奋斗的胜利,
他是最有功劳的一人!
二月一日的京汉大会,
声势如风起云从,
他加入我们工人群众的队伍,
在郑州向包围的军警冲锋!
他从郑州回汉的时候,
沿途向群众演讲煽动。
二七京汉全路流血,
接连各工会被封;
他就在这严重的时候,
落在敌人的手中!
他向押解他的军警宣传,
听者无不流泪悲痛。
他在狱中的七日,
还是不停地向群众鼓动。
洛阳的急电来到,
他就在那残年尽头的早上枪毙。
当枪弹射穿他躯体的时候,
他还在高呼“劳工万岁”!
他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当我们惊闻这个噩耗的时候,
大家痛哭如丧考!
没有施洋了!
失掉了我们有力的导师!
失掉了我们英勇的同志!
三年半来在黑暗中受无限的苦痛,
更使我们刻刻思念他不置!
在这“革命复生”的双十节,
我们继承着“工联”的“省总”,
当这万头攒仰,欢腾鼓舞的时候,
使我更想到工联的创造艰难;
追想到二七的悲惨,
追想到施洋同志的殉难!
兄弟们!静默着:
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施洋!
他死了三年半了,
他的尸骨还埋在洪山的战场!
诗中勉励工人兄弟在欢庆胜利的时刻,不要忘记了施洋。追忆了施洋为劳工奔走呼号,奋斗不息的战斗经历,同时更感到失去战友的痛苦。
共同的革命斗争使两位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紧紧地走到了一起,成了生死相依、生死与共的革命伙伴。他们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先后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原载《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