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潘文郁的传奇人生

发布日期: 2018-04-25 来源:

李家武

  【题记】作为湖北襄阳东津人,笔者透过档案解密大量系列资料综合整理出这篇文稿,深深意识到当年那些以潘文郁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的执着追求,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一段段中国革命传奇故事,在今天依然感人肺腑;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胆量,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不得不令后人敬仰;学习党的历史,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树立信仰大旗,立定人生标杆,应该是当前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
  曾被周恩来总理称“有重大贡献而过早牺牲”的潘文郁(1906-1935年),原名潘问友,又名潘成文、潘东周、潘文育、潘玉华,号冬舟,湖北襄阳东津人,是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曾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布尔塞维克》副主编,创刊了《新思潮》杂志,是《资本论》的最早翻译者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不为人所知。
  

革命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潘文郁于1906年出生,幼年好学善思,9岁提笔成文就能一气呵成写出700字的好文章来。1922年,16岁的潘文郁考入家乡的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肖楚女把马克思主义首次传播到襄阳的革命火种。一经接触,马克思主义就深深植入潘文郁的头脑。1923年,潘文郁转入武汉共进中学读书。由于表现突出,1925年7月1日被吸收为共青团团员,8月转为中共党员,并跨党加入了国民党。1925年秋,苏联帮助中国培养干部,在莫斯科筹办中山大学。中共中央从湖北选拔了11人,他是其中之一。因其学习勤奋,不久被学校选拔为课堂翻译,在大学里小有名气。曾和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学一起受到校方的表扬。一年后,受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俄文翻译。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是潘文郁革命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出席“六大”的142名代表中,指定参加的代表53名,他是其中之一,代表证号码为91号。既是会议代表,又兼做翻译,他的俄语水平、翻译能力和工作实绩,受到周恩来、李立三的赞赏,也由此被留在莫斯科工作,担任“六大”期间在莫斯科成立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秘书长。
  

积极参与筹办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

  “六大”后,在周恩来离苏前,建议潘文郁回国工作,他欣然应允。奉命回国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当时的部长是蔡和森,潘文郁继李实之后任秘书,负责主持中宣部日常工作。这时,潘文郁已成为具有坚强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明确主张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根本改造中国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他积极参与筹办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并参与领导《布尔塞维克》等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红旗》由谢觉哉任主编,他任副主编。李立三兼任《布尔塞维克》主编,他任副主编。从此,潘文郁开始了运用党的喉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红旗》自1928年11月20日创刊,到1930年8月2日停刊,共出版了126期(该刊前23期为周报,后103期为3日报。于1930年8月15日与《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目前已发现潘文郁以“问友”的笔名为《红旗》撰写社论、评论、时事论文共64篇。他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活》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些文章长达数万字,从中不难看出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革命才华。特别是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潘文郁成为李立三的得力助手,他不但是李立三的左膀右臂,还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的“文胆”,在担任向忠发的秘书阶段,他代向忠发起草了长达九千字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体同志书》。1930年7月成立的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上,年轻的潘文郁当选为委员,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都达到了高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