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叶金波:无衔将军

发布日期: 2019-07-04 来源:

   曾亚平

  叶金波,1906年5月生于湖北通山县通羊镇,1925年6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是鄂南通山秋收暴动的主要指挥人之一,历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通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三师政委,红十七军副政委兼参谋长。他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播火人,是没有走上授衔台的共和国将军。
  弃文从戎干革命
  1925年6月,鄂南镇南中学支部委员会经中共武昌地委批准正式成立,就读于镇南中学的叶金波在神圣的党旗前庄重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浪潮的兴起,叶金波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办学、组织农协会、发展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1926年春,叶金波回到老家石宕叶办起了平民学校、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在办学的过程中,他很快成立了由石宕叶及周边几个村庄的年轻人组成的习武会。从小就学习武艺的叶金波担任武师,他一边教学武艺,一边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革命中坚分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党员、建立了党小组。党小组很快发挥作用,把周围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协会。此后,叶金波以习武会成员为骨干,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在自卫队的支持下,农协会快速发展,形成了千人规模。叶金波掀开了通山农民革命崭新一页,推动了通山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从广东出师北伐,向湖南、湖北进军。湘鄂交界的鄂南处于革命的前沿阵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通山县各区、乡都成立了农民自卫队,不久正式统一为农民自卫军,文武双全的叶金波被推举为农军总司令,统帅10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叶金波和他组建的农民自卫军走村串户,发动贫苦群众,斗争土豪劣绅,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土豪劣绅的克星,威震一方。
  1927年的春天,国共合作的局面仍然在继续,农、工、青、妇、商、学等革命团体结成了统一战线,推动民众运动的发展。然后好景不长,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陷入白色恐怖。中共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通山县委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按照中共湖北省委制定的《鄂南农民暴动计划》,组成通山秋收暴动委员会,叶金波被任命为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夏桂林一起领导通山全县的秋收暴动。通山农民自卫军编为通山农民革命军,夏桂林和叶金波担任正副指挥,通山农民革命军下辖6个大队。通山的革命形势如干柴烈火。8月下旬,通山县委抓住国民党驻军调走的机会,令全县各地农民占领了四乡集镇。月底,通山农军消灭了县城周边的反动武装,形成对县城的合围之势。8月30日清晨,攻城战斗打响,各路农民革命军2000多人兵临城下,国民党通山政府县长何雄飞缴械投降,农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县城。31日上午,中共通山县委、县暴动委员会在县城召开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成立大会,夏桂林任政府委员会委员长,叶金波任副委员长兼军事部长。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成为全国第一批县级红色政权之一!9月,震惊全国的鄂南秋暴拉开了序幕。在鄂南特委的指挥下,叶金波将原来四个团2000多名农军合并为两个团,一个团出征咸宁,一个团随叶金波驻扎县城、坐镇压阵、开展工作,行使政府职能。
  然而,由于敌人反扑,鄂南各县农军遭遇挫折,鄂南秋收暴动失败。危急时刻,农民革命军为保存实力转入深山。
  战略转移辟阵地
  1927年10月上旬,通山农民革命军分三路分别进入鄂赣边境的九宫山、阳通边境的周步山、沉水山。他们在群众的帮助下,分散在各村中,避开大股敌人的清剿,多次出其不意地打击清剿民团,恢复了几个村的农协会组织,并把县委、县农协、县农军指挥部建立在这里,为通山农军的保存与发展找到了一块根据地。同期,叶金波率一支农军转移到消水山。不到一个月时间,消水山农军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11月中旬,沉水、九宫、消水三支农军汇合,县委将其合编为县工农游击大队,叶金波任大队长,县农协会改为农民革命委员会,代行政府职能,叶金波任委员会主任。此后,通山党组织逐步发展,成立了富有、板桥两个区委和茶滩、消水、排楼沉水、板桥等十几个支部小组,党员113人。同时,区、乡农委会、抗租抗债委员会、妇女会、共青团支部等组织也相继成立。以沉水山为中心的赤色区域初步建立。
  1928年1月,已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桂林等人不幸被捕牺牲。叶金波与阚禹平、陈兆秀等人于1928年春节期间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重建中共通山县临时县委,叶金波代理县委书记。会议决定开展武装割据,发展赤色区域。会后,中共通山县委化名为董南贤通山县方言音)到各地秘密开展工作。在叶金波的领导下,董南贤组织农委会,领导农民与土豪劣绅进行抗租抗债斗争,发展党组织,扩大游击队伍,发展赤色区域。8月底,省委批准通山县委会正式成立,叶金波担任县委书记。此后,通山县委领导的赤色区域在斗争中不断扩大,党组织与工农武装有较大发展,至1929年上半年,通山共建区委3个,特支2个,支部17个,领导党员320多人,组建县、区地方游击队8支。通山赤色区域已由板桥、桂林(原富有区)两个中心向四面发展,北起大幕山,南到九宫山,东邻阳新大畈,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人口12万以上。
  1929年10月,何长工、李灿率领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叶金波开辟的通山赤区成为红五纵队开辟鄂东南根据地的落脚点和大后方。月底,叶金波出席了大冶中心县委与红五纵队党委在黄沙铺召开的扩大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鄂东南的中心任务是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与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主力,发展自卫武装。会后,红五纵队和通山地方武装以黄沙铺为战略后方,连续攻克通山、阳新、大冶、崇阳4县城,占领金牛、横沟桥等十几个重要集镇,开辟鄂东南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红军占领通山县城后,建立了通山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不久改为通山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叶金波任主席。为巩固政权,叶金波将各区武装统一改为赤色自卫队,又在青少年中组织少年共产先锋队。通山地方武装空前发展,全县赤卫队员、少先队员发展到一万多人。随后,叶金波对全县赤卫队进行统编,将全县的赤卫队合编为通山赤卫军。1930年春节期间,叶金波率赤卫军在红军的配合再次攻下县城。3月中旬,红军回师通山,第三次占领县城。红军三占通山县城,基本上消灭了县内的反动武装,苏维埃政权在全县区、乡、村建立起来。1930年,通山全县共建有乡苏维埃政府71个,村苏维埃政府300多个。
  坚强苦战反围剿
  苏区的建立和逐步扩大,引起了敌人的恐慌。从1930年11月开始,蒋介石集中兵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1931年1月,鄂东特委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以下称红三师),叶金波调任红三师政治委员。叶金波担任红三师政治委员后,与师长郭子明(后改名为张涛)一道,带领红三师转战湘鄂赣边区,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湘鄂赣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敌85师谢彬部进驻鄂南通城、崇阳、通山三县。1931年1月,在鄂东军民取得反围剿的沿埠头大捷后,新成立的红三师两战两捷,粉碎了敌人对通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第二次围剿,将通山、阳新划为第一清剿区,谢彬部重点进攻通山。叶金波采取围点打援等战法,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7月,敌人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叶金波带领红三师在红十六军的配合下佯败诱敌,在玉玲山鏖战,取得了玉玲山大捷,消灭敌人1000多名,缴获轻重机枪20多挺,给敌军以沉重打击。10月底,红三师从阳新回师黄沙,与新成立的通山独立团合兵一处,于11月中旬彻底粉碎了第三次围剿。红三师艰苦卓绝、屡战屡胜的战绩引人瞩目,正在江西瑞金参加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鄂东南代表带回了大会向红三师颁发的绣有坚强苦战四个大字的战旗。
  1932年6月,蒋介石集结60万兵力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反围剿,部署在鄂东南苏区的兵力达15个团之多。7月初,叶金波在鄂东南道委召开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南北夹击,逼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战法,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一周四捷的战绩,受到全国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中央军委专电祝贺。此后,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苏区军民于1933年8月粉碎了第四次围剿,鄂东南地方红军发展到5000多人。
  随着红三师的壮大发展,鄂东南道委于1933年8月1日扩大红三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叶金波任副政委兼参谋长。
  与此同时,蒋介石在江西行营发布《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剿匪惩奖条例》规定:唐在刚、陈毅、徐向前、张焘、叶金波各匪首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三万元。高额悬赏的红军将领中,足智多谋的叶金波与陈毅、徐向前同等价码。同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次反围剿中,十七军于1934年1月攻打木石港。叶金波和张焘带领将士炸毁了十三个碉堡,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取得了木石港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斗志。1月下旬,叶金波率领部队渡富水,在王文驿遭敌军伏击。
  王文驿战斗失败后,红十七军番号取消,张焘被停职调离,叶金波停职反省。一周后,叶金波被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国民党改组派罪名秘密逮捕,1934年2月被害于太平塘,年仅27岁。
  1984年,叶金波蒙受半个多世纪的冤案得到昭雪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党史天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