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洪湖根据地的开拓者--陈步云

发布日期: 2020-01-22 来源:

周崇法


  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二日下午,春寒料峭,监利城上空笼罩着乌云,在江边刑场上,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高唱《国际歌》声中饮弹泣血,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董必武的好学生,监利县早期革命的创始人,洪湖根据地的开拓者陈步云。
  一、陈步云又名陈登瀛,乳名孝生。一八九九年十月十二日出生在监利城关东门廖家岭一个农民家庭里。
  监利县南忱大江,东襟洪湖,河湖港汊,纵横交错,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土豪劣绅横行霸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堤坊失修,灾害连年,匪患四起,老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陈步云的父亲去世后,仅仅留下一栋房屋,七八亩田的薄产,孤儿寡母,无力耕作,生活十分困苦。同族的财主想霸占他家的产业,妄图逼他母亲改嫁,经常欺压他们。陈步云的母亲性格倔强,不肯向邪恶势力低头,她决心克勤克俭,培养儿子读书,长大了好为穷人争气,住在县城里的外祖父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也决心资助陈步云读书。这样,在八岁那年,陈步云就进了私塾。
  陈步云聪明好学,读过的诗书,都能背诵。私塾读了三年,由于家庭经济实在困难,被迫辍学,回家帮母亲砍柴、放牛,做农活。但一有空闲就坐在牛背上、田塍选看书。他喜爱看《水浒传》,特别喜爱书中那些劫富济贫、打抱不平的英雄,他希望自己将来也像《水浒传》中的英雄一样,为穷人伸张正义。
  他养成了读书的“癖好”,每当夜晚,他总是捧着一本书,伴着小油灯,读到深夜,甚至走路时,也是哼哼唧唧的。他读过我国历史上许多爱国文学家的诗文,外祖父送给他的一套《楚辞》,他背得滚瓜烂熟,从那些光照千古的正气篇中,他吸吮了爱国主义的乳汁。
  十七岁那年,他结了婚,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但他有时却十分苦闷,郁郁寡言,他不甘心庸庸碌碌的生活一辈子,他要读书。母亲晓得儿子的心事,毅然变卖了两亩田,送他再去读书。
  一九一九年冬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监利县立高等小学。这时,“五四”运动的怒潮,涌进了这个滨江小城,激发了陈步云的爱国热情,他和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大家手挥写着“严惩卖国贼”,“收回青岛”、“取消二十一条亡国条约”等各种标语的小旋,沿途高呼口号,向市民们宣传抵制日货,宣传爱国道理。陈步云长于写作,又善辞令,讲话富于鼓动性。有一次,他在街头发表《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说,从鸦片战争一直讲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种种罪行,指出亡国的危机追在眉睫,呼吁“炎黄子孙应痛念国危,肩负救国之重任”。他讲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听众们都为他的爱国热忱所感动,纷纷流下了热泪。
  一九二二年春天,他在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告别了故乡和亲人,到武汉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在武汉,陈步云考取了湖北省立带一师范学校。这时,董必武同志正在这个学校当教育主任,兼教国文。
  陈步云有很好的国文基础,又沉静好学,很快被董必武所发现。据他当年的好友回忆:有一次,董必武在讲解屈原《离骚》时,发现陈步云竟然能通篇背诵,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喜欢《离骚》?”陈步云点点头,董又问:“为何喜爱?”陈步云回答:“‘怨灵修之浩荡,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应为我辈的楷模!”董必武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这以后,董必武就经常关心陈步云,和他一起散步,谈心,当了解到陈步云身世和他对时事的许多看法之后,教育他说:如今国难当头,革命青年应当做批判旧社会的勇猛斗士。董必武把《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觉悟》、《向导》《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送给他看,帮助他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在董必武的教育培养下,陈步云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他参加过声援“二七”罢工的示威游行,在武汉街头贴标语、散传单,反对军阀肖耀南、吴佩孚。有一次,反动警察包围、搜查省立一师,他和一位姓张的同学机智勇敢地把一大叠秘密文件、进步书刊安全转移到了武汉中学。一九二五年春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在武汉中学、荆南中学读书的监利学生刘祟龙,聂炳文等人也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春天,陈步云以刘崇龙、聂炳文等为核心,在武汉成立了“监利青年协社”。表面上以“联络感情,砥砺学业”为宗旨,实际上秘密从事革命活动。陈步云起草了成立宣言,号召监利青年“团结起来,反对贪官土劣,造福桑梓”。宣言在《楚光日报》发表后,监利的土豪劣绅大为震惊,大肆诽谤、诬蔑“监利青年协社”。陈步云等同志毫不畏惧,又创办《容城前哨》,与土豪劣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九二六年七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军湖北,陈潭秋在武汉秘密主持开办“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步云在这里学习一个月后,由董必武派遣,和刘崇龙等回监利,筹建共产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迎接北伐革命军。
  三、陈步云和刘崇龙等回到监利,以县城郊外的黄公院为据点,发动龚南轩、段承第、周永贵等贫苦青年,进行秘密活动,并吸收他们入党,在黄公院建立了监利县第一个党小组。
  这时,军阀吴佩孚的一个团驻扎在监利,北伐军的节节胜利,使敌人非常惶恐。陈步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深夜进城,到处张贴标语,号召群众起来赶走北洋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有一次,他带陈克昌进城,还摸掉了敌人两个岗哨,夺回了两条枪,搞得守敌惶惶不可终日。
  九月,北伐军攻占了武汉,吴佩孚的部队逃出了监利。这时国共合作,董必武又委任陈步云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领导组建国民党监利县党部的工作。由于他的正确领导,使共产觉员在县党部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县党部的常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农民部长、青年部长全都是共产党员,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我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推动了全县工农运动的蓬勃开展。
  国民党右派见共产党在县党部掌了实权,慌了手脚,大土豪刘昆壁勾结右派县长李凡西,暗中策期反革命夺权活动。他们指使全县的土豪劣绅,利用各地成立区党部、区分部的机会,四处活动,篡夺了城关、朱河、新沟、白螺、汪桥、堤头等基层党部的领导权,并以这些区党部,区分部的名义发出呼吁,叫嚷要改造县党部。
  面对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疯狂挑衅,陈步云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他召开了县党部紧急会议,果断地决定撤销那些被土豪劣绅所把持的区党部、区分部,重新将全县划为城中、汪桥、米河、新沟四个区,并委派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区党部负责人,夺回了被篡夺的领导权。县党部还决定在县城开办一个党务讲习班,招收了全县五十六名进步学生,由刘崇龙任所长,陈步云亲自讲课,为革命培养骨干。
  之后,陈步云乘胜追击,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李凡西和刘昆壁。一九二七年二月,他专程赶到武汉,以监利县党部的名义,向省党部告发了李凡西、刘昆壁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种种罪行。董必武在武昌红楼听取了他的汇报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即召开省党部会议,决定撤销李凡西的县长职务,为监利人民撑了腰。
  刘昆壁等人闻讯后,极为惶恐,但他们自恃有自卫团的枪杆子在手,准备负隅顽抗。他们一方面纠集全县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头面人物四十多人,联名向省党部上书,诬蔑陈步云在监利“演数千年未有之悲剧”,叫嚷要恢复李凡西的县长职务;一方面调集“筛盘会”“硬肚子会”“青红帮”的一伙歹徒进城,寻衅反扑。
  二月十六日,监利县城群魔乱舞。一伙歹徒手执凶器,在土豪刘春圃的率领下,举行反革命游行,到县党部门前挑衅闹事。刘崇龙出面斥责,这伙歹徒竟非法扣留刘崇龙,捣毁了县党部。
  这起反革命事件发生后,陈步云连夜到武汉汇报。正在这时,阳新县也发生了反革命屠杀事件。董必武十分气愤地说:“监利、阳新发生的反革命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信号,说明全省的反革命势力要向我们疯狂反扑。我们必须组织反击,对反动分子进行坚决镇压!”他亲自起草了《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三月二日,以省农民协会的名义颁发。
  董必武还亲自派龙从启赶到监利,令李凡西回省述职。李凡西一到省党部,陈步云立即对他进行控告。董必武代表省党部决定将李凡西扣押,并派省警卫团二连护送陈步云回县。
  陈步云回到县城后,缴了自卫团的械,并进行了改组,释放了刘崇龙,恢复了县党部。随后,逮捕了刘春圃、刘昆壁、越维周、吴佑清等四十多名反革命主犯,并在县城裴家祠堂,朱家祠堂设立了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陈步云亲自参加审讯。三月十二日,在县城召开了公审火会,枪毙了刘春圃,判处刘昆壁、越维周、吴佑清等十多名反革命分子的死刑,缓期执行。会后,各地也相继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通过这场斗争,全县的农民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四个区、六十一个乡,全部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两万多人。
  五月十七日,夏斗寅在宜昌叛变,他一方面勾结四川军阀杨森进扰鄂西地区,一方面率部向武汉窜犯,沿途烧杀淫掠,镇压革命运动。夏斗寅、杨森匪部到监利后,解散了农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农运骨干,并释放了押扣在狱中的刘昆壁、越维周、吴佑清等十余名反革命份子。
  陈步云率领共产党人转移到白螺韩家埠刘崇龙的家中坚持斗争。他一面派人到武汉,请求派兵支援,一面过江与驻扎在岳阳的彭德怀的部队联系。彭德怀率一个营到隔江的城陵矶,黄昏坐轮船偷渡过江,向杨森匪部发起突然袭击,杨森匪部大败,连夜向朱河方向溃逃。不久,驻守在武汉的国民革命军在平定夏斗寅的叛乱之后,也向杨森匪部出击,迫使杨部逃出了监利。陈步云等又重返监利县城,他主持召开了“讨逆大会”,声讨蒋介石、许克祥、夏斗寅的反革命罪行。正当他日夜操劳,着手恢复县党部和各级农运组织的时候,从武汉又传来了汪精卫叛变的消息,鲁涤平联部向监利进犯,大土豪刘昆壁卷土重来,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监利县的革命转入低潮。
  四、陈步云等转移到长江边上的达马洲坚持斗争,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