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省内

培育产业发展生力军 ——聚焦省“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

发布日期: 2019-12-1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潘荷花

  2万余名职工参与,6500多个项目角逐,撬动投融资过亿元。
  这是湖北省“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创办两年来的成绩,也是工会组织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省总工会以赛为媒,把更多职工吸引到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彰显新时代工会的“孵化力”。

  “创”出新动能,就业倍增效益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作为“工字号”创业创新大赛,大赛参赛对象指向明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离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企业失业人员,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子女,失地和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相比首届大赛,今年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将“带动批量就业规模及扶贫能力大小”确定为进入决赛的重要评判标准。
  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助力强省。围绕目标,全省各级工会广泛动员职工,10个赛区共征集350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
  “先培育后评审,让创业者茁壮而出。”省总工会职工科技文化中心主任张江伦介绍,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组织200多位专家导师,开展100多场专题辅导和培训,为职工创业项目尽早成功孵化、走向市场,提供一系列保姆式服务。
  实打实的服务,点燃职工干事创业激情。一批市场潜力好、拉动就业效果明显的高质量项目涌现——
  宝武集团用606亩闲置厂区打造大数据产业园的项目,经创业专家多次辅导服务,比赛未结束便获得投资人青睐,拟引进小米产业链企业和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入园;
  城市女白领黄艳萍返乡创业,创办荆门市林牧源花椒种植供销专业合作社,带动2000多农户种植花椒逾万亩,累计可带动数十万人家门口就业;
  “房县智慧乡村电商示范”项目创始人文龙香,通过基层电商服务站点为村优秀农特产品打开销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一场大赛,锻造出一支支职工“双创”生力军。
  从农村脱贫攻坚到美丽乡村建设,从电子商务到生活服务,“职工双创”活力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不断显现,大赛逐渐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

  发明创造点亮创新之光,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球领先的开关磁阻动力系统、无线电FBAR射频滤波器、用于治疗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分流植入器械……
  这些“高精尖”创新参赛项目,多数是从工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合理化建议中产生。
  这些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点燃创新之光——
  武钢有限技术中心,利用武钢厂内的冶金固废为原料,制备出可商用的打印用金属材料,不但为冶金固废再利用开创新路,也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新思路,助力钢铁行业低能耗、高环保、绿色化发展;
  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研发水冷壁清洗检测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实现远程操控机器人行走,既防治锅炉的高温腐蚀,也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中建三局二公司,基于BIM的智慧建筑运维监管平台,大大提高设施运维管理效率。
  一个个“金点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燃起新动能。

  打造“项目相亲会”,撬动投融资过亿元

  边比赛、边促成果转化、边促项目落地生根,是大赛的显著特征。
  大赛后,省总工会相继举办生态农业、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4个专场成果对接活动,现场签订投融资协议、供销订单和技术合作协议等,金额超过1.5亿元。
  “工会平台帮我们找资金找销路,提供全程辅导,这是我今年再次追随而来的原因。”两度参赛选手、“红安苕”项目负责人周德顺说,去年他参加了首届“工友杯”后,知名度大增,收获投资762万元。今年他联合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120万元产学研协议,让“红安苕”附加值更高。
  “首届大赛是我们去找投资机构,现在是投资机构纷至沓来。”张江伦说,第二届大赛中,百余家投资机构争相上门洽谈。
  “参赛项目立足于解决社会痛点,普惠性显著。这不仅仅是比赛,更是一个孵化、转化的平台。”首届大赛评委之一、中科招商副总裁、云投汇创始人董刚说。
  “竭诚服务职工,最大限度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职工搭台、赋能。”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将打造永不落幕的“工友杯”,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培育出一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相关报道:

  第二届“工友杯”双创大赛还未结束已签约1.5亿元
  新时代的工友创意才华亮人眼

  比赛现场

  □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潘荷花 杨健

  国企工人、民企技术员、高校老师、医生、返乡大学生、辞职公务员……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他们从荆楚各地而来。
  今日,湖北省总工会第二届“工友杯”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发布活动上,20个项目将获“十佳创业奖”和“十佳创新奖”,各获3万元奖金。获奖单位或个人经省总工会考核、公示后,将授予荣誉称号。

  万余人3500个项目参与大赛

  “一万多名职工参加,影响的可不止一万人。”谈起第二届“工友杯”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此次大赛具体负责人、省职工科技文化中心主任张江伦介绍,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吸引了350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万余名职工参与,报名人数比首届增加两成。
  武汉大学工会负责人陈玺介绍,学校利用48个二级工会和校友会以及科发院的优势,举行了校内选拔赛,选出了5个项目参赛,其中无线电FBAR射频滤波器和国内首创智能机器人系统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十佳”。
  宝武集团“IDC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称得上是大手笔。该企业拿出606亩闲置厂区打造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经过省职工众创空间创业专家团队的多次辅导和服务,拟引进小米产业链企业和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入园。该项目在比赛还未结束时,便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相关投融资事项已进入谈判阶段。
  而在各市州,宜昌、襄阳、十堰等地也在“工友杯”初赛前进行了“预热”。每一个进入大赛项目的背后,隐藏着无数职工的希望和寄托。

  离岗技术员造出“高智商搬运工”

  第二届“工友杯”上,职工的创造力开出了“智慧之花”,一批批“牛人”争相涌现。
  尚小珂是留学归国医生,曾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工作,他带来的“纳米膜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项目顺利进入创业组前十。
  让港口变得更聪明,设备就得“高智商”。湖北三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重载搬运机器人”项目,从初赛开始就自带光环。项目负责人李冬介绍,他们研发的集合了北斗、惯性导航和视觉的多传感器的机器人,无需预埋轨道,能搬起近100吨的物品。
  集装箱卡车到了码头堆场后,传统模式需要等待场吊过来将集装箱吊走,需要两个小时。“如果使用搬运机器人,货车一到达堆场,机器人就会自己找过来将集装箱拖走,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成本也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左右。”
  少有人知的是,公司两名创始人曾是离岗技术员。

  “红安苕”获非洲千万元大单

  “我认为工友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今年再次追随而来的原因。”“红安苕”项目负责人周德顺说。
  周德顺的红苕团队,让丘陵地区机械化种植红安苕变为现实,并实现储藏工厂化、智能化。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红薯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产品。
  去年他参加首届“工友杯”后,获一家投资机构投资762万元。从今年3月到现在,已经完成国内500多万元的销售额,还签下了远在非洲的千万元大单。他说,工会强大的组织基础,能深入民间深入基层发现好项目,“农业项目投入大回报慢,工会平台能给我们找资金找销路,提供全程辅导,深入民间接地气,这是工会双创大赛最大的生命力。”
  同样,去年十佳项目“侬门刀客黑猪”养殖开店连锁项目与新希望集团牵手得到受信贷款5个亿,上游吸纳农民工近百人开展养殖,下游帮助城市困难职工就业开连锁店20家,在带动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就业方面功不可没。
  今年,第二届“工友杯”十佳创业项目“全球领先的开关磁阻动力系统”已获得北京信中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元的投资;即将入孵职工众创空间的武汉到味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魔投资本200万元的投资……
  “我们全国各地看项目,湖北工会大赛项目,丝毫不输一些发达地区的优质项目。”国信证券投资人表示。今年“工友杯”从初赛开始,投资机构就开始和项目“谈恋爱”,这也是今年比赛还未结束就能收获1.5亿元签约的重要原因。
  承办方光谷创业咖啡副总经理张亮介绍:“这一届影响力更广。除了报名数量上增长了两成外,项目实力更强,更容易转化。也更体现工会比赛的特点:带动就业、扶贫,提升职工素质,凝聚职工。”

  郧西一对农村夫妇一把扫帚“扫”上新四板
  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 带动1.8万户村民致富

  汪令霞(中)展示产品

  □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萍英 见习记者 樊碧波

  一把扫帚,带动当地15个乡镇1.98万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在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第二届“工友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十堰市郧西恒达扫帚合作社推介的“工艺扫帚产品升级及规模化生产项目”,展示了小扫帚的大能量。

  建筑工地打工发现商机

  郧西县观音镇黄土梁村,恒达扫帚合作社总经理汪令霞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合作社有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的仓库,在全县14个乡镇41个村种植“铁扫帚”面积28380亩,今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
  汪令霞早年在外打工时发现,建筑工地上用的一种扫帚,既坚韧耐用不像老家高粱扫把那样怕水掉籽,“这不就是我们屋前屋后田间地头长的杂草吗?原来叫铁扫帚啊。”1999年春,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果断回到郧西,先是在村里试种十几亩铁扫帚,当年净赚几万元。

  扩大规模从县城卖到国外

  “他主外,我主内。”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销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扫帚。
  铁扫帚梗条枯硬,没有工具,汪令霞用最传统的方法,靠腰部的力量勒紧一根根扫帚条,再逐一打结绑好。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通红,腰部酸疼不已,时间一长,便患了腰间盘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则一根扁担走遍郧西县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杂货店就去谈试销,学校、环卫城管、建筑工地……“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把。半年后,一天能卖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卖100多把。”渐渐地,汪令霞的扫帚竟不经意间占领了郧西过半市场。
  2009年,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她从湖南引进铁扫帚良种,免费为村民提供铁扫帚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生产的扫帚一律按保护价收购。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合作社也吸纳了120多名残疾人就业,甚至县城下岗工人也到村里来打工。据统计,合作社今年带动15个乡镇1.98万户村民致富,其中贫困户8240户。
  销量大长,也打造出“胡扫匠”等自有品牌,就在上个月,合作社还在新四板敲响了上市金钟。
  汪令霞展示了她新开发的宝贝。记者看到,风铃、高粱秆画、痒痒挠、锅刷、床扫等工艺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今年万圣节,我们的魔法扫帚还卖到了欧美国家。”汪令霞说。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