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红色印记

长征路上战友给我一碗青稞面

发布日期: 2016-11-03 来源:

谢智伦 王敏娜

  今年101岁的邹衍老将军,13岁参加革命,19岁担任中央红军总政治部通信警卫班班长,为中央领导传递机密情报和重要信件,邹衍在漫漫长征路上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也经历过重重磨难。长征,让他决心跟党走。长征途中的战友情,让他感恩至今。

听完毛主席的一番话,立下了跟党走的决心

  邹衍是江西人,虽然已在东北定居几十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喝家乡茶的习惯。
  “我13岁开始参加革命活动,那时就想着有一天能加入红军。”10月14日,望着眼前兴国茶冒出的袅袅白气,这位101岁的老将军的思绪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红军时代。
  1915年11月,邹衍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石角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先祖家业殷实,但到他曾祖父那一代开始家道败落,到他父亲这一代地无半垄、钱无一分,倒是有一笔100多块银圆的外债,日子过得极为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邹衍从小就操持家务,虽然在祖父的坚持下断断续续地念了5年书,但最终还是辍学回家作田(即种地)。
  然而,在旧中国,作田是一种永远也无法改变贫穷命运的谋生手段。就在邹衍对前途感到困惑时,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各种新的思潮和信息不断地传到古老而封闭的赣南大地。
  从大人的谈论中,邹衍听到了不少红军“打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深受鼓舞的他特别渴望加入红军。
  1928年前后,邹衍的家乡来了一支红军队伍,在当地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当时的邹衍只有13岁,还有些懵懂的他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加入了农民协会,为组织站岗放哨。
  不过,邹衍心底里最渴望的还是成为一名红军。1929年春天,当他得知县里来了红军后就赶去报名,结果在县城住了5天也没报上名,人家不收他的原因非常简单:年纪太小,个子矮。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加入红军的念头。
  回家之后,邹衍先是加入儿童团,担负起站岗放哨、禁烟禁毒、破除迷信等多项任务。然后,他又加入了少先队,配合游击队活动,经过多次斗争的锻炼,邹衍的阶级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1930年9月,邹衍被兴国县苏维埃政府选中,到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去学习,他加入红军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校领导和教官们的严格要求让邹衍迅速成长。但让邹衍真正明白革命的意义的人是毛泽东。
  邹衍回忆说,那时他们正在学校附近的田野里搞演习,毛泽东带着两个警卫员恰好经过。大家请求毛泽东讲几句话,他很高兴地答应了。那次谈话,毛泽东就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
  毛泽东的一番话,不仅让邹衍这些刚刚从农村出来参加革命的孩子明白了革命的意义,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坚持革命信念的种子。
  “当时就立下了决心,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邹衍说。

长征初期 一晚上走不到七八公里

  一句承诺,坚守一生。
  当红军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失利,踏上漫漫长征路时,邹衍毫不犹豫地挥别父母,离开了家乡。
  “长征开始时,并不叫长征,而是战略转移。”邹衍说,当时他在红军总政治部担任通信警卫班班长,这项工作一直干到长征结束。
  长征出发时,为便于行军,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军委机关和直属单位被编成两个纵队,第一纵队的代号是“红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第二纵队代号是“红章”,主要由在中央苏区的党政群团机关人员组成。邹衍所在的总政治部则被编在第一纵队的第二梯队。
  “两大纵队人员非常多,加起来过万。”邹衍回忆,直至遵义会议召开前,这两大纵队才合编为一个纵队,不过那时人已经少了很多。
  在长征之初,两大纵队的行军速度始终上不去,一个原因是人员较多,另一个原因是各级首长、各个单位携带着很多沉重的公文箱,而马匹又十分紧缺,多数要靠手抬肩挑。
  邹衍说,当时,苏区政府各部门还将一些沉重的装备也带上了,比如印刷厂的石印机、造币厂的铸币机、被服厂的缝纫机等等。另外,中央银行和各单位的大量银圆也都要靠战士和挑夫用扁担挑。
  让邹衍印象最深的是军委直属炮兵营的山炮炮身、炮架以及轮子都被分别拆卸下来,由战士抬着或扛着。
  “山炮的轮子很大,一个轮子至少要两个人抬着,走走停停。”邹衍说,那时候光挑夫就有六七千人。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飞机轰炸,红军基本上都是夜间行军,并且走的都是山路。
  每天都是吃完晚饭,天一擦黑就出发,走到第二天早上再宿营。本来视线就不好,山路又十分狭窄,大家只能排成一队一点点向前挪动,一旦遇上陡坡还得停下来。
  邹衍记得,有一次他们走了一夜,才翻过一座小山,估算一下,连七八公里的路程都不到。“这样走走停停,队伍就拉得很长,前面的部队抵近湖南湘江的时候,后面的部队还在百十公里之外。第一纵队清晨渡过湘江后,第二纵队黄昏才赶到江边。”他告诉记者。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