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纪念活动

走进红色首府·阳新龙港镇:山茶树下,3011名红军英烈长眠

发布日期: 2016-09-22 来源:

  小石碑上,闪闪的红星衬托着镰刀斧头;绝大多数烈士墓无名无姓,只有一个编号

 
图为:寻访团成员向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图为:在鄂东南特委遗址参观。


图为:在镇光荣院,寻访团中的青年企业家慰问当地退伍老军人。


图为:部分寻访团成员在鄂东南特委遗址合影。

 
图为:在彭德怀纪念馆内向解说员了解革命故事。


图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制图:万璇


  文/记者 张晓峰 陈会君 通讯员 刘文彦 图/记者 张朋


  阳光穿过幕阜山顶的云朵,洒向鄂东南的连绵山川。
  这里曾奔腾着工农武装斗争的熊熊地火;红旗漫卷中,这里曾有30万优秀儿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热血壮歌。
  循着浓郁的红色气息,9月1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青年寻访团”来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鄂东南首府阳新县龙港镇,这里曾为长征主力部队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提供兵源,在全国13块根据地中都不多见。

为掩埋红军烈士,妇女们跪抬担架

  “我们首站去湘鄂赣边区红军烈士墓林”,与青年寻访团碰头,阳新县龙港镇副镇长柯美胜主动当起向导。
  高耸的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下,青年代表敬献花圈并默哀。
  远山如黛,几只鸟儿跳动在山茶树间。树下,长眠着3011名英烈。
  1929年,阳新苏区形成,这里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大后方。从彭德怀红五军后方医院,到红三军团、红八军后方留守处;从鄂东南红军卫生学校,到鄂东南红军总医院,均在龙港驻扎。“那个年代,缺医少药。”阳新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舒宝珍说,很多伤员最终失去生命,就近就地掩埋,有红军医院的地方一般都有烈士墓地。
  龙港曾有五处烈士墓,2000年3月,县政府将其全部集中。附近的老百姓闻讯,自发组织起来,为烈士们举行简单而隆重的迁坟仪式。大家发现,有不少烈士的遗骸上都还留着弹孔。
  绕行庄重、肃穆的烈士墓园,寻访团成员们充满感动、景仰。
  一株松柏、一块小石碑、一个编号,对应一位英烈。他们有着相同的“碑文”:闪闪的红星衬托着镰刀斧头。
  3011名先烈,仅30位有名有姓。0001、0002、0003……成为今天对他们的区分和祭奠。
  阳新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曾采访县光荣院一位叫曹金容的老大娘。曹大娘说,当时村里青壮年都上前线了,照料伤员甚至掩埋烈士的事务,都是妇女们来承担。起初,她们也有恐惧心理,时间一长,她们觉得烈士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没钱买棺材,她们就用清洗干净的白布裹好烈士遗体,再由四名妇女用担架将烈士遗体抬上山坡。
  很多女人裹了小脚,上山非常吃力,于是,前面的妇女会跪下来往前挪,后面的妇女则使尽全身力气将担架举过头顶。掩埋后,她们会立下碑,并栽上油茶树寄托哀思。
  当地老百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当祭祖时,会自发到附近山茶林下的无名墓碑前,烧上几把纸钱。“每一个数字序号,都代表一个曾经年轻、鲜活的生命。”寻访团成员、鄂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民警罗德建说:“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倍加珍惜。”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