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史志办公室 倪蓉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硝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在漫漫长征路上,有峡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据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为英雄的后代,祖国的未来,我们纪念长征,是为了不断从历史的馈赠中吸取力量,永远保持一种精神和信念,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续写前辈震古烁今的长征故事,用创造延展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80年来,长征已经成为积淀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集体记忆,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
在红军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部队,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它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简称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组成。1930年7月,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在湘鄂西地区的公安会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敌前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第6军由邝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1933年,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6月中旬在湘赣边根据地组成红军第6军团,辖红17师和红18师。当时,军团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红17师首长统一指挥。
1934年初,红军在泰宁、建宁地区与敌人相持数月,因节节抗击不能取胜而被迫后撤。三月,敌主力向广昌推进。在高虎脑、万年亭战斗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虽然杀伤了三四千敌人,但是由于战略的错误和实行“短促突击”的战法,红军遭受很大损失。广昌失守后,红军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继续实行所谓“短促突击”,使红军和中央苏区损失更大。整个战争形势对红军和中央苏区越来越不利,红军继续在内线作战已无可能打破敌人围攻,只剩下长征一条路。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奉中共中央命令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8月12日,活动于湘鄂赣的红十六军并入红六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10月24日,红六军团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陷,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的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又在军事上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使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从10月21日至11月30日,虽然红军英勇苦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减至三万余人,并始终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博古等的“左”倾错误领导使中央红军以至中国革命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目标是与二、六军团会合。1934年11月,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指挥下,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和西征,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二、六军团在川黔湘边界展开了强大攻势,一系列重大战役和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忙调重兵堵截、追击,以阻挡两部红军会师。如果继续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就必须与五六倍于己的敌人打硬仗,这对于只剩三万多人的中央红军,显然有覆灭的危险。这时,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毛泽东的意见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得到了多数的赞同。于是,部队在12月占领通道城之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黎平。1935年1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这时行军作战虽然同样紧张,但由于作战顺利,部队情绪逐渐振奋起来。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过整编,轻装前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调动敌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1月下旬,红军一渡赤水河,进抵川南,准备北渡长江。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四方面军向西线进攻,以策应红一方面军渡江北上,但张国焘违背中央指示,发动陕南战役,致使敌人得以沿川贵边布防,破坏了红一方面军的渡江计划。在此情况下,中央红军挥戈东向,于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为了进一步调动敌军,3月中旬,三渡赤水,再至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在川、黔、湘三省边界重重设防。当各路敌军汇集时,红军突然折返贵州,于3月下旬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作出进逼贵阳的姿态,迫使蒋介石调动滇军援黔,红军却乘虚直入云南,于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掌握了长征的战略主动权。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之后,由于坚决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了大凉山地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到达四川的懋功。在这之前,张国焘借口配合红一方面军北上,放弃川陕苏区,向川康边境转移。6月14日,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大大增强了革命武装力量,兴奋了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中国革命形势不是低落,而是继续向前。7月,红军又连续翻越几座大雪山,到达毛儿盖。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接着顺利渡过渭水封锁线。10月,红军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的封锁线及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之吴起镇,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红军第二、六军团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二、六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两部分红军会合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又对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时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也逐渐认识到南下的错误,纷纷要求北上。张国焘被迫取消他另立的“中央”,同意北上。部队由甘孜出发,8月到达甘南。这时,中央派聂荣臻、左权带领部队西征,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二、四方面军分两路前进,二方面军为右路,四方面军为左路。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一方面军会师,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壮举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永垂不朽。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在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制度文明傲立于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如今的新中国,前景光明灿烂,征程充满挑战,任务相当艰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重大决策,无论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变动中更好地与世界合作、更好地发展自己,都需要我们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快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新的伟大长征。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保护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永不熄。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共同努力,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