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中央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前的主要根据地、早期决策所在地、重要的经过地和长征途中开辟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在湖北地区的斗争情况及关于战略转移的早期决策
长征是在王明“左”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败后,难以在根据地继续斗争而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转移。1933年夏秋之际,国民党调动百余万大军,调整战略战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处境十分艰难。1934年4月,广昌失守,使中央根据地核心区域直接处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威胁之中。在此背景下,能否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可否转移至国民党军队驻守较为薄弱的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的一个战略问题。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3年5月开始、为期40余天的七里坪战役的失败,使红二十五军遭受重创,根据地面积大大缩小。其后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继续以保卫和巩固根据地为中心任务,在军事上采取内线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根据地斗争环境继续恶化。严峻的生存环境,使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不得不检讨失误,并派省委委员成仿吾至中央苏区,向中共中央汇报斗争情况,请示今后斗争方针。在斗争实践中,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也开始探索、尝试新的策略,开展外线游击,并在黄安恢复了两小块根据地,但根据地十分恶劣的局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1934年3月,鄂豫皖省委接到中共中央1934年2月25日批转中央军委一位同志写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建议》主张鄂豫皖红军应在“适宜的时候,就实行有战略的退却,可以从罗山地区退到豫南的桐柏,最后的目的是在鄂豫边西新集、桐柏、和杏、唐县镇、厉山建立新区”,“从河口退出的队伍,应该开到平林市,目的是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一带建立一个新游击区”。这是根据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实际作出的实事求是的斗争策略。为此,鄂豫皖省委专题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尚在,更由于缺乏对根据地战略转移的充分认识和准备,在建立新区这一关键问题上,省委认为,由于红军力量薄弱,建立新根据地首先必须以集合鄂豫皖全体红军主力为前提,桐柏、厉山、随县等地在京汉铁路以西,离原有根据地较远,新区区域应以接近鄂东北和皖西北地区为宜。为此,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先期会合于鄂东北地区,然后再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行动方针。
4月20日,鄂豫皖省委如期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一致同意4月10日省委会议意见,会议提出开辟新区的条件是:一是群众基础比较好,支持革命;二是物资未受到大的破坏,地形条件适宜于游击战争;三是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四是与老区容易取得联系。因此,决定红二十五军暂不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而在边沿地区进行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的活动。
此一时期,由于客观形势的逼迫,鄂豫皖省委虽然已经充分感受到在鄂豫皖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和发展的极大局限,多次考虑并尝试走出根据地、向周边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从而打破敌人“围剿”的方式,但是由于对周边形势缺乏了解,对自身力量过于消极的估计,以及故土难离的种种顾虑,使鄂豫皖省委最后放弃了曾经的设想。
本着上述指导方针,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先后在皖西北、鄂东北直至豫南罗山、息县地区转战游击。考虑到罗山、息县交界地区地势平坦,红军缺乏平原地区作战经验,省委决定放弃开辟光(山)、罗、息地区的计划,改向罗山、黄陂、孝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恢复根据地。到10月底,原鄂东北中心区域的党、团组织和群众组织都有所恢复和发展,并恢复了几小块根据地,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个月‘围剿’计划”。
但是,由于七里坪战役失败的重挫和十数万国民党重兵长期“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敌人力量强大,且已构成碉堡林立、公路纵横的封锁网,建立了严密的反动统治,根据地被敌人压缩成几个小块,人口锐减,干部奇缺,兵源枯竭,军民衣食极端困难,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是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还是向外实行战略转移,已成为红军生存和革命发展而不得不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开始考虑实行战略转移的同时,中共中央对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也极为关注,实行战略转移的方针开始逐步明确。中共中央于同年2月12日向鄂豫皖省发出指示信,并于6月13日发出军事训令(鄂豫皖省委7月1日才收到),提出这一新的战略精神。在指示信中,中共中央根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严重形势,指出:“新的形势面前,需要新的改变。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去创造新区、新的根据地”,并强调指出“再固执着‘死守’的方针,是只有牺牲我们的干部,牺牲我们的活力,必至完全葬送我们的事业”。中央甚至提出了关于新地区选择的原则和条件,即敌人力量薄弱、群众中革命力量的影响较大、粮食和一般物质条件较丰富,指出为了创造新的根据地,省委应首先集中一切力量,在省委领导之下设立军事委员会,实行集中和统一指挥,灵活地运用新的战略战术。在军事训令中,中共中央也提到红军“积极地向外发展”和“向河南发展”的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省委对战略转移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研究。在7月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省委一方面表示准备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央“令河南省委将豫南及京汉铁路南段秘密工作适当地与我们发生关系”,以便于今后开展活动。7月6日,鄂豫皖省委直接给河南省委写信,提出互相介绍敌情、加强工作联系,要求河南省委“把豫南及京汉线的敌情经常告诉我们,以便根据敌情变化规定红军临时动作”。信中还询问了四望山、桐柏、正阳、息县、罗山、确山等地的党组织情况,并特别提出与信阳、息县、正阳等党组织建立适当关系的问题。
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已是在弦之箭,蓄势待发。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