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人物风采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劳的徐海东

发布日期: 2016-09-27 来源:

  徐海东,亦名元清,黄陂徐家窑(今属大悟县)人,六代窑工家庭出身。9岁入塾读书,13岁辍学进窑场学艺。1925年春随共产党人吝积堂到武昌,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奉党组织指示入直系军刘佐龙部当兵,次年南下广州,于韶关附近参加北伐军,任代理排长。汀泗桥战斗中,率部杀入敌炮兵阵地,缴获大炮12 门,受通令嘉奖,被正式任命为排长。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受中共党组织之命潜回黄陂北乡组织农民武装,6月任河区自卫队大队长。黄麻暴动后,即率自卫队由芋麻岭赶赴黄安县城谒见副总指挥吴光浩。所部被编入工农革命军,旋奉命只身返回黄陂北乡再组游击武装。1928年秋,任中共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1929年初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年底任鄂豫边区游击队第五教导队党代表兼队长。1930年,先后任黄陂县赤卫队大队长、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黄陂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补充第六师(赤卫军)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1931年,任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率部担负“扩红”和“筹粮”工作,常往来穿插于“赤区”、“白区”之间。后负伤住院,伤愈后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1932年2月初第三次反“围剿”中,率部守满川豆腐店一线。敌以20多个团压来,前沿阵地吃紧,徐海东甩掉棉袄带头冲杀,经4天4夜苦战,共退敌20多次冲锋。1932年6月第四次反“围剿”中,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后,徐海东与皖西道委书记郭述申、东路游击司令刘士奇会合,任东路游击副司令兼师长。该部改编为红二十七军,徐海东任该军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重建,任该军七十四师师长、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1933年5月,反对省委围攻七里坪的决定,未被采纳。该战失利,随军转移皖西。10月,于转移鄂东途中患病,且所部在黄土岗受阻,与主力割离,乃重返皖西,与郭述申组建红二十八军,任军长,先后于石门口、狗鸡岭、金家寨及葛藤山等战斗中,共歼敌4个多团,并俘敌五十四师师长柳树春。
  1934年11月11日,根据中央和周恩来(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口头指示,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这次会上,徐海东主动提出让中央派来的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二师师长程子华担任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军长,自己担任副军长。随后于16日率部开始踏上长征之路。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徐海东实际上承担了军事最高指挥权。根据郑位三的说法,军事上徐海东比程子华强,政治上徐宝珊比吴焕先强。这也是后来蒋介石“追剿”红二十五军时,以“共匪徐部”来命名二十五军的真实原因,国民党的悬赏金也以徐海东为最高。
  在决定红二十五军生死命运的独树镇战斗中,徐海东与政委吴焕先一起挥舞大刀率部突围,再次显示“徐老虎”的凛凛威风。
  在粉碎了国民党的二次“围剿”之后,徐海东与其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创建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率领红二十五军奇迹般在陕南与强大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周旋。
  1935年7月15日,根据情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徐海东等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在长安县丰裕口会议上作出了西征北上,策应中央红军的重大决策。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红二十五军长期在陕南无法真正立足的前途,而且实际上促成了红二十五军客观上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命运。
  5月9日省委书记徐宝珊的病逝,军长程子华阵中负伤,四坡村战斗中政委吴焕先的意外牺牲,使徐海东最终成为西征北上路上的红二十五军最高领导人。
  在北上长征途中,徐海东还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水平。当红二十五军转战陕甘回民地区时,认真执行党和红军正确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当地回民群众的支持。当毛泽东所率中央红军再次经历该地区时,得到了当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此徐海东还得到过毛泽东的当面表扬。
  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在延川永坪镇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后,组成了红十五军团,随后发动了劳山、榆林桥战斗,消灭东北军二个师,稳固了陕甘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