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知识

为什么中部要崛起?

发布日期: 来源:

  当前,新一轮中部崛起顶层设计即将揭开帷幕。中部崛起,这个17年前提出的概念,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中部崛起:为了应对“中部塌陷论”

  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突出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很快,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和东北的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出来,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中部塌陷论”的焦虑。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中部地区的发展确实不容乐观,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3年,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两个,中部地区没有一个。

  其次,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不仅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到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又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最后,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中部空洞化”将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大大削弱中国经济的大国优势与市场规模效应,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家综合竞争能力与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中国抵御全球化风险的能力。

  中部崛起就是针对“中部塌陷”提出的概念。

△资料图:中部崛起战略空间布局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其重要方面就是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

  2004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随后,温家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并指出自主创新、三农问题、人才培养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三大要素。

  2005年8月,胡锦涛视察河南、江西、湖北时指出,江西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其重要内容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自此,中部崛起进入实施阶段,全国形成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