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知识

为什么说扶贫开发不仅是中国的奇迹还是世界的奇迹?

发布日期: 来源: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不仅是中国的奇迹还是世界的奇迹。

持续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不断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持续向贫困宣战。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作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重要论断,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扶贫标准、重点片区和贫困县,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村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和观念更新,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历史新时期。

  “1986年是中国扶贫政策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1986年以前,中国的扶贫主要采取‘自流灌溉’的方式;1986年开始,国家实施瞄准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变‘输血’为‘造血’。”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方面帮助贫困地区提升竞争能力、实现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以更好地利用国家和地区发展所产生的机会稳定减缓和消除贫困。

  2001年以后,我国又启动实施了两个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调整贫困县,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回望改革开放的40多年,我国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政策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这样说。

巨大成就:40年8亿多贫困人口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谋篇布局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根据扶贫工作形势的变化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央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调整了以往以区域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

  2015年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到2020年让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中国吹响了向贫困发动总攻的“冲锋号”。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让宝贵的生命与伟大的事业紧紧相连,树立起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有780个县已宣布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命运共同体:中国减贫,世界受益

  中国取得的减贫成就,对世界减贫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卢旺达,中国专家带来菌草技术,也给当地人民带来新生活的希望;在马达加斯加,一株株杂交水稻蓬勃生长,实现当地居民“吃饱饭、更吃好饭”的梦想……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经济学教授汉弗莱·莫希,在一篇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命中注定,我们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去克服它”。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脱贫故事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

  造访了中国很多地方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一书中,讲述了令自己惊讶的发现:中国的每个贫困户,竟然都有一份专属档案,其中甚至包含为其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从通过“六个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到派驻第一书记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从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到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明确“如何退”的问题……打通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再次书写下震撼世界的奇迹。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频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经济时报 新华网 人民网 临夏电视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