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耀 吴翔 王梦頔
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对中国进入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紧要关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毛泽东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全面内战不可避免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坚决起来用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站在全局高度,依据中原解放区的特殊战略地位果断作出中原突围的战略决策,胜利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毛泽东指挥中原突围的光辉历史,学习毛泽东深邃的战略思维、高度的战略清醒、非凡的战略胆识,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奋力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擘画中原,争取和平前景
中原解放区,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党在黄河以南地区开辟的一块战略要地。为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939年初,李先念率领160多人挺进武汉外围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发展新四军第五师,长期坚持中原前哨阵地,浴血奋战,发展壮大,形成了跨越鄂豫皖湘赣五省边地区、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成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继续维护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主张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这是关乎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一场生死较量。在这场较量中,中原解放区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影响着全国局势。“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主神器!”蒋介石欲控制全国,中原首当其冲。在内战阴云笼罩之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争取和平怀抱真诚愿望,也清醒地着眼全局,密切关注中原地区形势的变化发展。
(一)重庆谈判,置生死于度外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要发动内战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遭到国内国际进步力量的一致反对。在国内,全国人民期盼和平、重建家园。在国际上,随着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美国和苏联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它们希望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停止内争的态度日渐明朗。二是由于国民党在武汉会战后消极避战,将其精锐主力退缩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要投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还需要时间。为蒙蔽舆论、争取内战部署时间,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为争取和平前途,毛泽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决然地于8月28日亲赴重庆谈判,极大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平、团结、民主的诚意和决心。
国民党蒋介石对重庆谈判并无诚意,对毛泽东亲赴重庆也准备不足。谈判开始后,国民党方面竟拿不出会谈方案,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方面先提出意见。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其中包括将人民军队按照与国民党军队1:6的比例缩编为20至24个师,并且可以把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八个解放区的部队撤退到苏北、皖北及陇海路以北地区。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蒋介石玩弄两面手法,一面侈谈和平,一面积极备战。重庆谈判开始的当天,国民党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就密令各战区印发蒋介石在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印的反共手册《剿匪手本》。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除加速向前线调运兵力外,下令粤、苏、浙、皖、鲁、晋、绥、察等省国民党军队向人民军队发起进攻。
重庆谈判见证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在中国实现和平民主所作出的重大努力,保卫了人民抗战取得的胜利成果,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争取到了有利地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力争实现和平的同时,始终保持高度战略清醒,以革命的两手对反革命的两手。9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全军,要求对国民党军的进犯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必须布置几个有力战役,打退顽军气势”。同日,中共中央就坚持中原斗争电示河南区党委,明确指出:“反动派要强迫我党和人民接受内战,如果我们不能坚持斗争,而自松懈,则将不能保护解放区人民已得到的胜利,且有遭受毁灭的危险。”包括新四军第五师在内的中原解放区各部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站在自卫立场奋起抗击,坚决打击国民党顽固派之进攻。
(二)桐柏战役,开辟反内战基地
针对国民党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阴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作出了实现军事战略转变的决策,强调集中主力组建正规兵团的同时,保留和建立必要数量的地方部队以战胜国民党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从1945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国民党第五、第六、第九、第十等4个战区出动重兵侵占鄂豫皖湘赣解放区的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在实施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密切关注中原地区及南部战线,同意在鄂豫皖地区建立中央局加强领导。毛泽东电示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时局虽变,大局于我有利,你们是有经验的,必须对付新环境。只要手里能集中1至2万精兵,什么也不怕。”
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新四军第五师以及中原解放区各部队加速实行战略转变。李先念率五师主力在集结部队准备对付内战的同时,发动政治攻势,争取国民党豫南挺进军第十三游击纵队司令程耀德宣布起义,加入新四军第五师,壮大了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称赞此举“是一个大成绩”。随后,五师成立野战军并抓紧进行整训。9月22日,郑位三、李先念等向中央提议,为逐渐重建根据地,确立中原大局,决定于一月左右打一大仗。9月24日,中央电复郑、李,同意集结主力打歼灭战,并指出:“中原局势即可稳住和开展,亦可大量牵制蒋顽,也就是援助了华北、华东的斗争。”9月28日,鄂豫皖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夺取桐柏山地区”的作战计划。10月1日,中共中央肯定了这一作战计划的正确,指示:“在桐柏山站住脚,这对于坚持中原斗争是重要的,对其他解放区也是有帮助的。”同时,电文强调:“但须放在打胜仗的基础上,切勿轻燥浪战。”
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3个旅向桐柏周围地区运动,发起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先后解放桐柏县城、枣阳县城、新野县城、唐河县城,控制了桐柏山广大地区,共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至此,桐柏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桐柏战役的战略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在电报中指出:“你们最近在豫南、鄂北的行动已取得重要胜利,吸引了刘峙五六个军对着你们,这就大大帮助了刘伯承在平汉北段的作战,使他们在打破蒋军第一次进攻后得有休整机会,至今顽军不能组织第二次进攻。”同时肯定中原部队在整个战略配合作用上是极大的,将来在决战中有更大的战略作用。为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中原各部展开桐柏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进一步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使其不得不持续在中原地区增兵,达到11个军24个师以及8个游击纵队。历时两个多月的桐柏战役,中原地区部队牵制了数量众多的国民党军,在整个战略配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桐柏山地区和大洪山地区开辟了重要的反内战基地。
(三)三军会师,定中原大局
根据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态势和蒋介石急于控制华北、抢占东北、独占华东的企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调整全国战略布局的决策。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八路军河南(嵩岳)军区王树声、戴季英部南下鄂豫边,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王首道部北返中原,与五师靠拢。
10月24日,王震、王首道所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戴季英所率河南军区部队及冀鲁豫军区第八团,与正在桐柏山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李先念、郑位三所率的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于唐河祁仪、王田以南,枣阳鹿头镇、流城以北,桐柏程湾西南,随县三和店以西以北的随枣桐唐4县交界地区。三军会师后,经中共中央同意,于11月上旬整编,随即组建了以郑位三为代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治委员,王震、王树声为副司令员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下辖第1、第2两个野战纵队和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共约7万人。
10月31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向三部首长发出嘉勉电,电文指出:“庆祝你们三部人民军队胜利的会师。”“望你们团结一致,鼓励士气,加强纪律,使每个官兵明了自己的光荣任务,为占领七八个县城,创造新局面,配合华北、华东、东北的伟大斗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争取全国和平局面而努力。”由此,在全国战略布局上,形成了以东北解放区为后盾,以陕甘宁、晋绥、晋察冀解放区为依托,以山东、晋冀鲁豫解放区为基本战场,以华中、中原解放区为左右前哨的向南防御体系。新建立的中原军区作为当时我党在全国的7大战略区之一,扼守中原要地,把守着华东、华北和东北解放区的大门。
二、针锋相对,迎接挑战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各解放区军民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再加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迫使蒋介石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然而,蒋介石却置停战协定于不顾,陆续调集30余万大军围困我中原军区部队并阴谋实施“围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周密部署,慎思断行,作出了中原突围的伟大决策。
(一)审时度势,两手应对
停战命令下达后,中原军区部队恪守停战协定,停止东进。然而,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迅速抢占战略要点”的密令,一天也没有停止对中原解放区的蚕食和对中原军区部队的进攻。中原解放区军民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从大局出发,一面坚决反击来犯之敌,一面则请求调处军事冲突。国民党当局对中原军区的合理诉求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得寸进尺,不遗余力地加紧进行包围歼灭中原军区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指挥中原军区部队以政治和军事两手应对复杂的斗争局势。1月1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郑位三、李先念强调:“停战命令公布后,斗争形势将更复杂,一方面要进行合法斗争,开展和平民主的政治攻势,瓦解对方的内战图谋;一方面又要随时提高警惕性,坚持自卫原则,防止与打击对方突然袭击。”在军事斗争方面,中央军委明确“必须严格坚持自卫原则,当对方向我进攻时,必须坚决消灭其一两路,抗战中又斗争又团结的原则仍可运用”。处在国民党军重重包围之中的中原军区主力部队,驻地缩小至以礼山县(今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小地区,供给困难日甚一日。国民党欲置中原军区于死地,不断加大对中原地区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自停战令下达至4月初,国民党军进攻中原部队200余次,侵占城镇村庄124处。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屠杀中共之区乡干部、部队伤病员及家属、复员军人和群众。不仅如此,国民党特务还多次潜入解放区实施投毒破坏。为了加紧对解放区进行封锁,国民党当局严禁粮食及一切生活物资进入中原军区部队驻地,中原军区部队面临巨大困难和危险。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此高度关注,想方设法支援中原解放区军民的反围困斗争。周恩来亲自组织发动舆论攻势,3月18日至23日,《新华日报》先后登载《反动派蓄意消灭有功部队,新四军第五师被围粮绝》《国民党加紧封锁进攻,新四军五师处境危急》的报道和《为新四军五师呼吁》《急救五万抗战有功将士》等社论,向社会披露国民党军围困中原军区部队真相,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倒行逆施,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同情。国内外进步舆论,通过各种方式,有力声援身处斗争前沿的中原解放区军民。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还想方设法从经济和物资上援助中原解放区,委托董必武于3月到宣化店视察,代表中共中央慰问中原解放区军民,并带去华北、华东各解放区援助中原军区之3亿元法币。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兄弟解放区的有力支援下,中原部队以“苦熬必胜”为方针,全军上下以顽强意志加强团结,开荒种地,打鱼摸虾,挖野菜、吃树皮,依靠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顽强坚持中原斗争。
(二)沉着应对,挫败阴谋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清醒认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始终胸怀全局,关注中原,一方面积极争取和平,一方面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局。
1946年3月,王震受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委派,到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行动方针。毛泽东指示王震并让他告诉李先念等:蒋介石和国民党对待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原则是“能消灭的则坚决消灭之,现在不能消灭的则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毛泽东要求中原军区部队,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并要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王震返回中原军区后,向李先念等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进而增强了中原军区部队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
不出毛泽东所料,国民党当局决心率先在中原地区发动大规模内战,计划于5月5日至9日“一举歼灭”中原军区部队。蒋介石借还都南京之行,5月2日亲抵武汉策划。这一计划的直接组织者何应钦还派陆军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奔走于徐州、开封、郑州、新乡间,部署行动。按照“围歼”计划,参与行动的国民党军队总兵力达11个军26个师30余万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获悉国民党军的阴谋计划后,高度重视,沉着应对。4月29日,中共中央就制止国民党“围歼”阴谋发表声明,严正指出:“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严重足以牵动大局的问题,特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负责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制止这一重大流血阴谋的实现,并迅速允许李部安全转移与复员。反之,如果国民党当局竟纵容国民党内挑战分子掀起中原的血战,则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为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内战,已由国民党方面再一次发动,其一切后果均须由国民党当局负其全责。”5月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三次电告中原局,指出“顽方有在5月5日至9日围歼你们计划,情况危急,你们应在5月5日以前完成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并建议速作向西突围准备。中原局两次电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如国民党进攻,我们就原地打两仗,不轻易走”。同时表明了“从死里求生,力求保存精华”的决心。
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派周恩来紧急约见军事三人小组国民党代表徐永昌、美方代表马歇尔,提议“立即采取有效办法,阻止此项阴谋之实现,制止对停战协定之任何破坏”。同时敦促徐永昌和马歇尔立即同往宣化店视察,有效制止这一流血阴谋。5月5日,美方代表和国民党代表会同周恩来抵达汉口。到汉口后,徐永昌托病派武汉行营副参谋长王天鸣为代表,同周恩来与北平军调部执行处处长白鲁德一起赴宣化店,随行的还有汉口第九执行小组和新闻记者60余人。5月8日下午,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的三方代表军事调处会议上,李先念历数国民党进犯中原部队、抢占村镇、杀害军民的种种暴行,警告国民党不要玩火自焚。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只得虚伪保证绝无准备“围歼”中原部队之情事。
在宣化店期间,周恩来向中原局、中原军区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他充分肯定了中原部队坚持中原斗争的意义,在讲话中指出:“同志们在宣化店坚持斗争,拖住了几十万蒋军,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
5月10日,三方代表在汉口签署了《汉口协议》,规定国共双方指挥官立即下令停止军事冲突。
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及中原军区对蒋介石内战阴谋的充分揭露,加上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国民党军“5.5至5.9围歼计划”被挫败。
(三)运筹帷幄,慎思断行
1946年5月底,国内形势日趋紧张。在东北,国民党相继侵占了四平、长春、吉林,企图将东北民主联军压迫于松花江南岸消灭之。在关内,国民党阴谋策划夺取或控制各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将黄河以南的人民军队逐步压到黄河以北聚而歼之。在“5.5至5.9围歼计划”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进一步紧缩包围圈,加紧了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各项工作。
局势日趋严峻,战争如箭在弦。是挺起胸膛迎接挑战,还是以妥协换取“和平”?面对穷凶极恶而又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毛泽东运筹帷幄,慎思断行。对于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胡乔木曾回忆说:“1950年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这个情况传播很广,大家都知道。人们不大知道的是1946年年中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破裂,毛主席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
6月19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等的电文中指出:“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同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军即将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严重情况,在确定北线作战计划的同时,缜密制定了南线部队的作战计划,确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分别向豫东和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进击,着重在野战中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以华中野战军进击津浦路蚌(埠)浦(口)段作为策应;中原军区主力则在豫鄂西吸引敌人,一部在原地吸引敌人。同时,毛泽东以中央名义电告郑位三、李先念:“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并对中原突围有关问题作出详尽指示。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加紧了武装突围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制定了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其他部队在东、西、北线配合行动的分路突围计划。6月21日,中原局致电中共中央,“现在我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开始实施主力突围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对于中原局、中原军区制定的中原突围的战役计划以及战胜国民党军的坚强决心,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6月23日,他以中共中央名义电复郑位三、李先念:“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25日,再电中原局:“巧妙避开敌之打击,分途突出包围圈。如遇严重情况,则以旅为单位,分散前进。留下部队至少万人,坚持原有地区。”
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分四路向中原军区部队悍然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当日晚,中原军区部队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下达行动命令,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
三、指挥若定,敢于胜利
从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根据战争的性质和国际国内的形势,以舍我其谁的非凡革命胆略和敢打必胜的斗争精神,牢牢掌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这就为中原突围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一)坚定信心,杀出重围
中原突围战役开始后,中原军区部队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的作战计划,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分路杀出国民党蒋介石30余万军队的重重包围,粉碎了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彰显了人民解放战争正义之战、人民军队正义之师的强大力量。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的北路军,精确选择突破地点,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攻之前,于6月29日从柳林至李家寨一线强越平汉铁路封锁线,一举突破敌之内层包围圈。随后,横穿桐柏、大洪山地,跨越豫西平原河网,在淅川等地强渡丹江天险,进入豫鄂陕交界地区。7月中下旬,经郧县南化塘、鲍峪岭,商南东赵川、梁家坟等地生死鏖战,数度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进入陕南。
王树声、刘昌毅、张才千等率领的南路军于6月30日在平汉铁路王家店至卫家店一线血战冲破国民党军的“立体封锁网”,继而从钟祥、宜城流水沟、雅口等地强渡襄河,并在谷城石花街痛击阻截之敌,于7月下旬挺进武当山区。
罗厚福、文敏生、李人林等率领江汉军区部队,从安陆桑树店等地先行向西突围,连克国民党军占驻的宜城、南漳、保康、竹山4座县城,直指川东北地区,后根据中央指示,进入武当山区,与南路军会合。
黄林等率领河南军区部队,在随北地区积极行动,从北面策应主力西进,而后奉命随北路军侧翼向西突围,最后汇入北路军战斗序列。
皮定均等率领担负掩护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完成“声东击西”的佯动任务后,冲破国民党军层层阻击,于7月中旬胜利地入苏皖解放区,加入华东野战军序列。
张体学等率领的鄂东军区独二旅,在完成掩护主力撤离驻地的艰巨任务之后,分路在大别山腹地穿插突围,于7月中旬胜利到达岳西冶溪河地区。
毛泽东密切关注中原部队的突围行动,心系中原将士安危。7月1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通告各解放区“敌反共反人民的大内战已从6月26日围攻中原军区开始,我即将进行自卫战争”。2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郑位三、李先念,通告敌情和时局,指出“你们突围有充分理由,正向全国作广泛宣传,揭破国民党阴谋”。3日,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郑位三、李先念等“只要你们进到天河口以西、枣阳以北地区,便可将一切敌人主力抛在后面及侧面,可以取得数天休息,而这是完全必要的”。5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致电郑位三、李先念、王震,提醒“筹办给养是一件大事”,并在同一天的另一封电报中叮嘱“主力争取时间休息”,鼓励他们“整个时局变化于我有利,反动派外强中干,弱点甚多”。7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电复郑位三、李先念指出:“希望你们不但生存,而且发展”。13日,毛泽东又以军委名义电告郑位三、李先念,指出“希望你们能选择安全地带略作休息,恢复疲劳然后再进,是否可能望告”,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示,极大激励了中原军区部队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从6月26日开始的中原突围战役,历时30多天,参加中原突围的5万英雄儿女经过浴血奋战,越过敌人设置的重重关隘,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以及接二连三的围堵计划,在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同时,仍然保存了80%的军力,取得了中原突围战役的伟大胜利,并由此胜利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幕。
(二)因势而变,开创新局
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在指挥中原部队突围的同时,密切关注着南部战线敌情的变化,随时根据局势的转变及时调整作战计划。7月上旬,毛泽东在获悉国民党军将同时向我华中、山东、豫东、豫北解放区进攻的部署后,果断调整南线作战部署。他在给南线各战区领导人的电报中指出:我军要“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根据这一方针调整,毛泽东对正在突围途中的中原军区部队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
7月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李先念等:“你们的任务是活动于鄂西北、豫西南广大地区,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敌人,这对全局贡献极大。”1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再电李先念等,明确指出:“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15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指示中原局:“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
对于党中央和毛泽东赋予中原部队新的战略作战任务,李先念等义无反顾,克服万难,坚决予以贯彻落实。7月23日,中原局在商南县白鲁础开会,认真研究部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工作,并于24日将北路军左翼分为7股分散游击。同时,中原局和李先念指示中原各路突围部队积极转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新任务中。北路军右翼部队于7月29日进抵商县黑山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布置分散活动;河南军区部队亦于29日进抵豫陕边地区开始游击;南路军于25日抵达房县青峰镇,研究和部署分散开展游击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江汉军区部队于7月下旬进至豫陕边开展游击活动;鄂东军区独二旅在胜利突围后又返回大别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纵第一旅7月20日抵达苏皖解放区,经休整后直接参加苏中战役后期作战。至此,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先后胜利实现战略转移,并承担起新的战略重任。
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下,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照“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方针,分别在苏中战场、淮北战场和豫皖苏、鲁西南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解放区主动迎击国民党军队12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一个半月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战野战军于8月中旬向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南北出击,随后发起定陶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四个旅约1.7万人。定陶战役胜利后,9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在题为《蒋军必败》的社论中指出:“这是继中原我军突围胜利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至此,解放战争初期三战三捷,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崭新局面。
四、光辉历史 宝贵启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到中原突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专门给在中原地区战斗的部队发出的电报多达200余份。这200余份电报,是毛泽东在指挥全国各战场的情况下,亲自对中原突围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细致的思考、安排和部署。从战略部署到具体方案,从战略战术到方针政策,都作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指示。可以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是指引中原部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回顾和学习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当年在指挥中原突围过程中彰显出来的非凡革命胆略和敢打必胜的大无畏精神,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
李先念在谈到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时就强调:“我们能够胜利地突出敌人的重围和创建新的根据地,这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夺取新征程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旗帜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
(二)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在于民心向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二字,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站在民族前途和人民幸福的高度,充分认清美国以强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动本质,如果任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境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斗争是全民族性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必将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战争开始的第一天就满怀信心地断言: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书写了人民至上的崭新篇章。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战略思维
党中央和毛泽东始终把中原军区部队放在解放战争全局之中来看待,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原军区部队的战略部署及时作出调整,当机立断,正确决策,大刀阔斧地打开新的局面。中原突围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思维、恢弘的战略气魄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朝着既定目标坚毅前行。
(四)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面对国共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不怕分裂、不怕打内战的斗争精神压倒一切反动派。在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坚决以革命的战争反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战争。中原突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就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自信宣告:“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打败反动派的决心与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奋力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来源:《地方革命史研究》2023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