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荆楚故事

山水崇阳 美丽蝶变

发布日期: 2018-11-29 来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地处幕阜山片区的崇阳县,变化天翻地覆,惊艳绝伦。层层阻隔的大山,通过高速公路与外面的世界联通了,农村资产盘活了,乡村面貌变洁变美了,外出务工的人们回家创业了,基层党组织更有凝聚力了。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崇阳抢抓发展新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崇阳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夯实基础设施 补齐各项短板 带活一片天地

  去年4月,崇阳“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队隆隆开进高枧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鏖战,40公里长的路基高标准打通。其中桥梁9座,土石方300多万方。目前工地建设热火朝天,预计今年底全线竣工通车。
  这条路打通后,高枧乡由过去崇阳最边远的村,变为抵天城、通江西的门户乡镇。
  一路通,百业兴。山里的楠竹每根价值翻了三番。传统美食“高枧炸豆腐”,现在已销往上海、浙江、台湾地区,还卖到了日本。
  该乡党委书记吴齐林感慨,他从2013年任乡长至今,亲历了这种“时空转换”带来的山区巨变。“现在从乡政府到县政府只需要35分钟,跨省断头路也全部打通,一刻钟直达江西邻近乡镇。高枧乡,已不叫边远乡镇了!”
  自幕阜山旅游公路修通后,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成了城乡融合带、旅游观光带、经济增长带;一条路带活了铜钟、金塘、高枧等3个乡镇12个村,吸引外商投资兴业。
  崇阳以交通项目为开山斧,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交通发展为硬支撑,撬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崇阳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绘就了交通发展新蓝图,即“以县城辐射各乡镇,打造‘1+6一刻钟交通圈’和‘1+5半小时交通圈’”。
  近五年来,该县共投入资金30亿元,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3211.6公里,农村公路2799公里,县域路网“三环三横四纵五联”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管养率和村村通客车率均100%。
  该县还大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以及标准农田、安全饮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解决了13.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厕所革命”为契机,推动农户卫生厕所完成建改2万余户;全面启动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为187个行政村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桶5万只,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互融,真正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好去处。
  启示: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来说,“要致富,先修路”是加快发展的硬道理,以交通的完善带动水利、电力、网络等其他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要坚定不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双向流通,走以城带乡的道路。

能人回乡 坚持共享共富 带动一批农民致富

  2015年6月,凯信传媒集团负责人沈亚明回到家乡金塘镇畈上村,注册成立了尚禾集团公司,开启了“柃蜜小镇”建设发展征程。迄今已投入资金2.5亿元,打造了以木屋别墅群、玫瑰山、动物园、水上游乐、空中滑翔、玻璃天桥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该集团采取“公司+农户”共建共享模式,每年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费,部分项目与村集体和农户股份合作,保证每户有1人在该公司就业,并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带动全村年户平均收入突破4万元。
  尚禾集团共有员工230多人,本村邻地就业的达160多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保底扶持,小孩上学有奖励保障。全村农家乐发展到21家,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有的最高年收入30多万元。
  仅在今年国庆期间,柃蜜小镇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现在的畈上村,已经没有贫困户了!”当了3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陈明远激动地说。
  崇阳县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科学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试点村镇项目规划。出台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行“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制度改革,实现登记零门槛、办理零延误、服务零距离,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成本,最大限度优化发展软环境。积极引导投资主体走“多赢”发展之路,支持参与精准扶贫,鼓励与村集体和农户抱团创业。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发展条件,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崇阳县有54名能人回乡,投资47亿余元,创办经济实体54个,带动了旅游公路沿线油茶、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
  启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引导更多的能人、投资者参与乡村振兴,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闲置资产生金吐银

  崇阳县青山镇天灵山方圆6000亩,通过结合低丘岗地、坡改梯等项目对其实施改造,昔日不毛之地,摇身一变已是层层梯田,如今更是农业开发商手中的“香饽饽”。先后有湖北森旺公司投资4800万元建成6000亩优质苗木基地,浙江投资人葛晓峰投资1000万元建成1000亩白茶、黄茶基地。通过前期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目前天灵山片区已发展成为集旅游体验、餐饮休闲、水果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曾经的闲置荒地价值陡增。
  崇阳立足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采取小集中、大均衡模式推进,大力实施拆旧复垦,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规范农村建房秩序。近年来已投资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低丘岗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把近5万亩荒山荒地改造成良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推动“小地块”变成特色支柱产业“大基地”。加大农业项目规划和农业招商力度,让农户在资本“上山下乡”中借船出海。引导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村民土地入股分红和打工双收入。注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崇阳县专业大户发展到460户,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24个。
  启示:农村有丰富的山水土地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通过搞活土地流转,把分散于各家各户的土地整合起来,采取租赁或入股形式,有效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真正把农民手中沉睡的“绿水青山”变成可流动的“金山银山”。
  秀美乡村入画,农旅融合,农民吃上旅游饭
  崇阳铜钟乡大岭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通过聘请中国美院绘制具有乡村风情的漫画,引进卓越集团投资10亿元开发野樱花资源,建成大型停车场、换乘中心,新修19公里循环路并刷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村,近3年吸引外出务工的1200多名村民回村创业,村里开了50多家农家乐。44岁的彭艳,以前与丈夫吴贤带着小儿子在福建长乐打工,与大女儿分开多年。去年6月,她动员吴贤一起返乡,自己打理农家乐,吴贤买了辆小货车为工地跑运输,年底盘点,回乡后毛收入4万多元。她说:“比在外打工强。一家人在一起,做什么都方便。”
  崇阳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农林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上山下乡”,激活农村资源。坚持每年投入2亿多元,每年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在天城茅井、铜钟大岭、金塘畈上、青山南林等村引入市场机制,农户以闲置农房、宅基地入股分红,实现产业、民居、旅游“三级跳”,让村民在发展中受益。建设精品景区,加快推进省联投隽水温泉小镇建设,支持三特浪口温泉度假区、龙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柃蜜小镇创建4A级景区。
  落实县级负责人联系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制,将原定三年建设3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增加到100个,编制完成了3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设计规划。浪口村等1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今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04325万元,重点倾斜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崇阳县共拨付1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资金840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房屋立面改造等。
  今年前10个月,崇阳县建成龙泉山野樱花谷、白崖山景区等4个生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58万人次,同比增长34%,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
  启示:绿色是崇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把田园当花园规划、把农村当景区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全面激活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

党旗引领 党员带头 筑起农村坚强的战斗堡垒

  2014年,在广州某大型公司工作的“90后”程桔,接受家乡父老的邀请,毅然辞职回乡任白霓镇大市村支书。她发挥自己擅长PPT、做项目方案的优势,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在她的积极努力下,村里先后改造1700米主干道,加固河堤、拓宽河堤道路1200米;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预留了旅游发展的停车场;新建400多平方米的光伏发电基地、150亩绿色茶园基地;引进占地300亩的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年产值达到150多万元…… 家乡面貌一新,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4万元,成功摘掉贫困帽子。今年初,程桔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崇阳围绕争创全省基层党建示范县,持续实施“整县推进、整县提升”计划,分层分类全面开展基层党建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崇阳县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行以党建统领自治、德治和法治的“1+3”治理模式,不断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搞好村(社区)换届,选强配优“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三扶一助两促进”为抓手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制定民主议事规则和村规民约,发挥乡贤理事会在文化传承中的推动作用,实现村民自己的事商量着办,有效凝聚民心民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全民力量。
  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程、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工程、集体经济“破零”“培壮”工程,推动全面过硬,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80%的村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以上。加强“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向全县192个村(社区)每个村选派了一名“第一书记”,聘任一名村书记助理。今年拨付驻村工作经费402万元,保证驻村运转经费、“三农”干部报酬待遇投入,为所有驻村工作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待遇留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启示: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只有在优秀乡村干部的培养、遴选上下功夫,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为乡村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