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荆楚故事

创新之光耀楚天——改革开放40年实践思辨录之三

发布日期: 2018-12-20 来源:

  创新之火,可以燎原。
  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是改革开放的活力源泉。
  ——题记

  一粒灰尘百万分之一的重量是多少?
  武昌喻家山的防空洞中,中科院院士罗俊团队35年如一日,解析牛顿万有引力的奥秘,孕育“世界引力中心”。
  一份提案的能量有多大?
  全国政协的平台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6年接力建言,振兴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份“生死契约”的影响有多远?
  安徽小岗村18枚鲜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新时代,我省沙洋县首创“连片耕种”,两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40年,世界在变,唯创新不变。
  勇担风险,敢于创造。
  荆楚大地激荡着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时代交响。

敢想敢干 播下创新的火种

  蓦然回首,总有一些场景无法忘却。
  1978年10月,风驰电掣的新干线列车上,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邓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字,快!”
  1980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航母。这位身经百战的解放军高级将领,踮起脚尖,细细打量,小心翼翼。
  此情此景,让人泪目。“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数十年前,英国学者的“李约瑟之问”发人深思。
  错过了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国,还会再次错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吗?
  从面临开除“球籍”危险,到迎头追赶;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领域领跑,科技创新画出昂扬的上升曲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解放了捆绑在科技工作者身上的种种束缚,不断创新有利于释放科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各种激励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工作者、企业主体的创造力。
  上世纪70年代,武汉邮科院,年轻的工程师赵梓森得到一个消息:美国在搞光纤通信。这,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玻璃丝怎么通信?不要胡说八道!”上百人的大会上,赵梓森被点名批评。“你们不相信,我就做个成品出来。”厕所旁的清洗间成了他的实验室。没有现成设备,就用旧机床加工;没有精密调准器,就用螺丝钉加橡皮泥拼接。
  就这样,赵梓森冒着“犯错误”的风险,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短波长和阶跃型石英光纤。
  今天,武汉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
  成果背后,是改革激发的强大动能。
  政策链在护航。“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开放度直追美国硅谷。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引爆科技成果转化“核裂变”。
  资金链在发力。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起航,400亿元财政资金,吸引2000亿元社会资本,总规模放大至1万亿元;全省政府性引导基金超过700亿元,登记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超过1000户。一系列投融资方式改革,打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血脉。
  人才链在激荡。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黄鹤英才、资智回汉工程,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最强大脑”迸射光芒。一系列人才机制改革,释放“知本”的湖北力量。
  历史发展,正是由无数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累积而成。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变革与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脚印,一个个勇于探索的壮举,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
  湖北,设计出一半的中国高铁线路;
  湖北,研发出我国首款40纳米高精度消费类北斗芯片;
  湖北,成长出总体设计单位,助力中国航母驶向深蓝……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一个个奇迹般的大国工程,闪耀着湖北企业身影。
  快舟飞天、鲲龙击水、蛟龙探海、高铁奔驰,一个个“赶上世界”的大国重器,凝聚着湖北智慧。
  一颗创新的火种,星火燎原。
  经济总量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偏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不断破解。
  敢想敢干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激励荆楚儿女在这片人杰地灵之地,龙腾虎跃。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