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襄阳又一次迎来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
襄阳,中华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汉水中游的现代魅力都会。数千载历史沉淀,堆积出她的悠悠古韵、厚重绵长;40年改革开放,激荡出她的勃勃生机、魅力无穷。
襄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古往今来多有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坚持用改革破难题、开放促发展、创新求蝶变,先天秉赋与后天努力叠加,使她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发展路径与时俱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第一章 40年综合实力之增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襄阳各项事业阔步向前、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先后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中国城市60强,跻身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68位、全国经济百强城市52位。
40年前那次思想光辉的闪耀、大地脉搏的震颤,带给这座千年古城细数不尽的精彩,最为抢眼、首当其冲的是城市能级之增。
城市规模由解放时3.2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初30平方公里,快速发展至今天的180平方公里;人口从5.4万人,增至改革开放初27.9万人,现今已达175万人。城市高度由2层攀升至5层、10层、33层以上,天际线不断飘高、标志性建筑一再更迭,人们的感观反复被刷新。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形态随之优化。2800多年亘古长存的“南城北市、隔江而治”格局变成“一心四城、环绕相望”。
创业艰难百战多,百炼成钢显本色。要强的襄阳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旧我,各项事业与时俱进,经济实力与日俱增。
在一些地区“春眠不觉晓”时,襄阳就被“夜来风雨声”惊起。携“天下腰膂”之势,抢“三线建设”之机,一举承接数十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产业工人,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全省首台电视机被当时襄樊几个技术员鼓捣出来;襄樊造打印机被用于中共十二大选票处理……
以二汽铸造三厂开建为起点,东风股份、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重型车桥、风神轿车等企业相继创立,美洋、雅致、九州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纷至沓来,襄阳迅速完成从无到有、从部件到整车、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现代车城”缔造。“一个龙头六大支柱”蓬勃兴起,“中国有机谷”风生水起、“新能源汽车之都”强势崛起、“襄阳云谷”冉冉升起。襄阳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奔跑得越来越快、在汉江流域城市群首位度越来越高、在全国城市经济中竞争力越来越强。2008年-2017年的十年间,全国城市经济增长排名,绝对增量襄阳居第39位、年均增速居第5名。
雄踞汉江之滨的襄阳,与生俱来就有着大江大河包罗万象的胸怀气度。昔日千帆所聚、万商云集,今朝资源纷至、要素涌流。
改革开放前夜,又是襄阳率先打破户藉和人事制度坚冰,从北京、上海等地广聚专业技术人才。至1982年,累计引进人才2900多名。这场人才大潮,使襄阳工业得到脱胎换骨改造,为襄阳科技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批批高新科技型工厂先后建成、领先时代的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诞生。
进入新世纪,襄阳陆续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开展“我选湖北·智汇襄阳”等行动,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先后引入1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建成5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国家动力电池检验检测中心和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一手抓招才引智,一手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创出一流业绩。自1984年首家外资企业三环拉链有限公司落户,累计引入“三资”企业766家,引进外资57.43亿美元。康明斯、标致雪铁龙、日产、普洛斯等29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到襄设立产业基地或区域总部。
在奔向“重铸辉煌、复兴崛起”的城市梦想路上,一代代襄阳人尽显“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务必有我”的事业担当。
1986年,襄阳联络11个地、市、区,组建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共建秦巴经济走廊,并承办了第一届协调委员会会议。至今,已连续进行28次协调会商。
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襄阳积极作为、不负厚望——
从推进经济总量4年翻番,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从规划引领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到担纲汉江流域城市群“集体舞”领舞,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奋力创造后发赶超的实践范例,竭力彰显撑杆起跳的事业追求。
2017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
年底交卷,襄阳经济总量达4064.9亿元,重返全省二强。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乐成所讲,要靠实力标注自己的席位、证明自己的效能。1978年-2017年、30亿元-4000亿元,40年133倍,正是对这种担当进取精神的充分印证。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襄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殷殷嘱托和“四个切实”重要要求,须臾不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的战略定位,正全面发力“一极两中心”建设,率先向着5000亿级小巨头冲刺。
第二章 40年发展路径之变
40年岁月流淌,记录着襄阳的不平凡之路,见证了襄阳的历史性跨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如滔滔汉江水铺盖于鄂北大地。
在农村,枣阳太平和宜城璞河两地农民率先尝试联产承包到户。到1982年,2万多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大包干”。在城市,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活力,化工、纺织、建材、制造、电子等5个行业涌现出30多座大中型工厂。
大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襄阳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通开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襄阳实行市带县体制。
借助中央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开山辟路,襄阳粮食逐年增产,出现新一轮高潮。到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过百亿斤,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至今,襄阳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鄂北大粮仓”,为“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3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将乘用车生产基地搬迁至武汉,千里汽车工业走廊呼之欲出,机遇再临。
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 襄阳由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
从生产小型拖拉机,到生产中高档汽车,再到生产新能源汽车,襄阳汽车工业产值在全国各大“车城”中居第八、在同量级城市中排第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襄阳汽车经济开发区成立。她是全国第一个以汽车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亚洲最大的试车场在这里诞生,国内最前沿的汽车研究所在这里成立,这里已接纳280多家世界各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
市带县、城带乡,襄阳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开始步入“速效兼取、量质并重”新起点——
从以大头菜为荣,到以“北京”牌电视机为骄傲,襄阳成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居全省第一;从生产七巧板洗衣粉,到为国之重器“神舟”“天舟”提供全套结构密封系统,“襄阳智造”替代“襄阳制造”;从回收废旧到卖汽车蓄电池、再到卖汽车蓄电池技术标准,骆驼集团走出山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7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枣阳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高新区迈入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一方阵、排31位,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05%、居全省第二。
积极推动量变到质变 襄阳迈向四化同步发展康庄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创造性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阔步迈上产业层级、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质级同步跃升新征程。
致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华为、中国移动、IBM卓越等云计算中心建成运营,西门子、甲骨文、腾讯等应用项目加速集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津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打造加速“一极两中心”建设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两个镇成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40个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襄阳主动进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第三天,襄阳市委就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莅临考察,为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先后出台《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决定》《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减量化增长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实施方案》。
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深入推进清洁化制造、智能化改造、多元化创造、品牌化打造;努力实现“节约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畜禽粪便基本无害化处理、秸秆基本利用、农膜基本回收”目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全面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服务新体制。更加注重政务服务质量提升,不断深化“三个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极严”约束;更加注重平台要素短板补齐,加紧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超市、关键基础装备共享平台,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全方位增强广大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408家高新技术企业、47个行业“单打冠军”,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昭示着襄阳路径之变的光明前景。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