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历史足迹

彩练当空舞 日月有新天——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舞蹈

发布日期: 2018-11-23 来源:

冯双白

  40年来的中国舞蹈历程,其成功和收获是丰厚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必当坚定文化自信,放眼世界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捧一把中华美学精神的沃土,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花,创作出优秀作品回报人民,
  1978年的中国舞蹈界,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一,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正式恢复工作,并更名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这次更名意味着舞蹈工作者对超越的渴望,昭示着中国舞蹈新的时代到来。其二,北京舞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层次。其三,中国歌剧舞剧院恢复上演民族传统舞剧《宝莲灯》,观众如潮。这几件事情,是中国舞蹈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征程的积极回应!
  今天,当我们回首纵览40年来中国舞蹈领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蓦然领悟:历史趋势早有端倪,历史现象呈供本质,历史轨迹见证未来。

人才辈出 精品涌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拥有自己不朽的文艺作品和伟大的文艺家,作为这个民族或国家对人类文明永恒命题的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从历史新起点起航,不忘初心,自觉将舞蹈艺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联系在一起,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创造了千百年来中国舞蹈的最好发展时期。
  1979年上演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像是一个响亮的号角,标志着新时期舞蹈艺术开始扬帆远航。随后的几十年里,舞剧《祝福》《林黛玉》《红楼梦》《雷雨》《风雪夜归人》《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文学艺术名著改编大潮中脱颖而出,在舞台艺术空间里倾诉着舞蹈家对中华经典的深情。原创力量在40年里隆重登场,日益彰显:福建精心奏响《丝海箫音》,广西迈开史诗舞剧《妈勒访天边》的步伐,《风中少林》重现中华武术精神伟力,《沙湾往事》让过往人事并不如烟,《月上贺兰》让边塞贺兰更加边关月明。40年里,于晓雪的《一个扭秧歌的人》、迪丽娜尔的《达坂城的姑娘》、沈培艺的《丽人行》、刘敏的《向天堂的蝴蝶》,或清丽灵气,或恣肆磅礴,或沉郁厚重,这些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增添了耀眼的亮色,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刻画了崭新的印记。
  优秀的作品有赖优秀的舞蹈工作者。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广泛吸收世界舞蹈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舞者,用他们杰出的艺术才华挥洒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让世界为之赞叹。
  1978年,陈爱莲舞蹈专场晚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场个人舞蹈晚会。其后,老中青年舞蹈家陆续举办个人舞蹈晚会,不但开启一种全新舞蹈演出样式,更推动40年来中国舞蹈表演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老当益壮的贾作光,到月下独酌的杨丽萍,从气势如虹的黄豆豆,到悲喜人生的奥运英雄刘岩,再到冯英、王才军、张丹丹、辛丽丽、吕萌等芭蕾骄子,王小燕、山翀、汪子涵、孙科、唐诗逸、朱洁静、李德戈景等中国舞精英,个个身怀绝技,出手不凡。他们驰骋中外,摘金夺银,形成一股舞蹈表演艺术的“中国风”,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时代写照。

立足传统 舞出精神

  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用富有时代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里徜徉探微,用华夏文明的巨大魅力感染和鼓舞观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愿景的向往。
  外来舞蹈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发展的新景观。中国当代舞蹈经历古代乐舞复兴大潮、80年代中期何谓民族传统的大讨论、90年代传统舞蹈接受外来舞蹈观念冲击、千禧年后对传统的再反思,时至今日,迭代交替、万象更新之后,人们在活力犹存、舞台风光依旧的许多经典作品里,再次发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巨大张力和活力!风靡大江南北的《踏歌》,舞出汉唐盛世气象;意味悠长的《萋萋长亭》,道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尽情意;《扇舞丹青》和《黄土黄》色彩浓郁而意蕴绵远,《千手观音》和《水月洛神》立象清晰而耐人寻味。这些作品,用肢体语言倾诉着什么是“宅兹中国”——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我们的文化所归。40年里,这些作品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文化自信都是更根本的自信,关系到信念的最终确立,关联着民族的最深情感。当代中国舞蹈在这40年里曾经有过对传统文化的彷徨和迷茫,历经探索之后,才有对优秀传统的再认识——一种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宗。

深入现实 照亮人生

   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用极大勇气突破自我藩篱,将艺术触角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深刻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以人性的光辉照亮生命的旅程。
  如何走出“小圈子”和“象牙塔”,是中国当代舞蹈长期面临的现实挑战。其要害,在于能否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深刻变化的火热时代生活中找到艺术生命的源泉。40年来,从直面人生的男子独舞《希望》,到反映战争炮火里人性不灭的双人舞《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从呼唤关注留守儿童的舞剧《远山的花朵》,到温暖都市人心灵的《骑楼晚风》,都是因为敢于突破舞蹈艺术单纯抒情的成规,获得激动人心的舞台艺术表现力。
  当《哥哥》用一个洗脚盆抽丝剥茧地刻画出哥哥内心不灭的亲情,当《咱爸咱妈》用一条扁担牵连起相依为命的父母爱情,当《进城·返乡》传递出劳动人民相互之间的关爱,我们从舞蹈作品里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人生的道理,更是可歌可泣、可感可触的人间真情。甚至,《天鹅湖记》对舞蹈评奖过程中悲喜人生的诙谐讽刺,或是《城市病人》对当代人难以放下“包袱”而踯躅不前的表现,都让我们在舞蹈作品中看到现实生活的巨大魅力。如果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一直将观照国民的灵魂视为己任,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那么,只有敢于深入生活的内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找到国民精神之光,才能高举精神的火炬,照亮中国寻求复兴的道路。40年来,尽管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创作上的公式化和模式化,如立意浅薄或形象重复呆板等等,但是,中国当代舞蹈在现实题材上的突破和成绩,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引擎,真正取得了突破,是这一时代令人可敬可赞的艺术收获。

融会贯通 突破自我

  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从突破舞蹈僵化思想开始,超越传统舞蹈语言的程式化风格,大胆借鉴外来舞蹈文化的观念和编舞方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努力开拓舞蹈创作的新局面。
  曾记得,1978年12月,加拿大安娜·怀曼现代舞团访华演出,开启了第一个外国现代舞团的中国之旅。1979年,刚刚成立的北京舞蹈学院派出以陈锦清为首的观察团,前往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观摩美国第一届国际芭蕾舞比赛。这是中国舞蹈将自己的传统大河融入国际海洋的第一次尝试性涌动,却实际地引发了随后的中外国际舞蹈交流大潮。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立足文化自信,敞开胸怀,放眼世界,走出了一条开放交融的康庄大道。陈维亚、丁伟、赵明、杨威、佟睿睿、汪舸等舞蹈编导们回馈世界的,是浩渺无垠的《碧海丝路》、感人至深的《仓央嘉措》、美轮美奂的《红楼梦》、形象奇绝的《红梅赞》、热血沸腾的《大禹》等等。

坚定自信 再创辉煌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曾说:“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落实为持续不断、苦心孤诣的创造。”当代中国舞蹈的艰辛探索,从对舞蹈语言风格模式的突破开始,卧薪尝胆,以求磨砺锻铸最新的语言利器,尖锐地刺破程式化语言风格的“金钟罩”。40年来,中外舞蹈交流大格局下的舞蹈创作,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就是舞蹈创造力的培养,它具体落实在舞台时空观念的转变之上,落实在舞蹈语言的磨砺锤炼之中。1980年,贾作光的《海浪》横空问世,在一个男子独舞者身上同时显现海浪和海燕的双重形象,惊世骇俗。40年来,中国舞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他们挑战舞蹈艺术种类的风格局限,在舞台创作中不同时空的艺术处理更加自由、流畅。从80年代的“意识流”风潮到90年代后舞台空间的心理化处理,整个时代的舞蹈舞台轨迹清晰可见——向着人类丰富复杂、流动性强的心理空间飞翔……当代舞蹈编导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作中千人一面、公式化和快餐式的危害,“衣带渐宽终不悔”,竭力追求艺术的成功。至简至纯的《走跑跳》,至美至真的《小城雨巷》,在大洋彼岸获得至高评价的《我们看见了河岸》,在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国标舞、街舞等舞种领域都获得好评的《黄河》,如此这些作品,挥洒青春激情,讴歌时代新声。
  40年来的中国舞蹈历程,其成功和收获是丰厚的,其基础则是思想观念的讨论、辨析、争鸣和更新。可以说,没有深层观念的拓展,就没有40年舞蹈的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必当坚定文化自信,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放眼世界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捧一把中华美学精神的沃土,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花,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之心,创作出优秀作品回报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
  (来源:人民网)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