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介飞 张丕兴 王志
6月20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春艳家庭农场内,一派繁忙而喜悦的丰收景象。农场工人余生佐蹲在从围沟里刚捞出的地笼旁,小心翼翼地抓起今年最后一批收获的小龙虾。这些小龙虾甲壳泛着青红相间的光泽,腹部饱满圆润,随手一称,每只重量都超过七钱(约35克)。令人惊喜的是,地笼角落还蜷着几条金黄的黄鳝,它们粗如拇指的身躯在泥水中灵活扭动,荡起细密的波纹,为这场丰收增添了意外之喜。
“这稻田,刚送走一批‘客人’,又要迎来新‘客人’了。” 春艳家庭农场农场主柯善文面带笑容,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期待与热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柯善文摸索出的一套精妙的 “稻虾鳝” 生态种养逻辑。
去年,柯善文这片290亩的稻田便拉开了生态种养的序幕。
当挖掘机准备开挖围沟时,柯善文手持卷尺急忙冲上前,对施工标准严格把控:“沟宽4米,深 1.5米,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 在工人们看来,他的要求近乎 “抠门”,但柯善文却认真地蹲在田埂上,边画草图边解释:“稻子要占‘主场’,虾、鳝留够‘活动区’,让它们‘分区而居’又能‘互帮互助’。” 撒生石灰消毒那天,天气寒冷,柯善文裹着棉袄守了一下午,“给稻田消消毒,来年虾子和鳝鱼住得才安心。” 他笑着说,这是为整个生态种养系统筑牢健康根基。
“稻虾鳝” 生态种养水田(资料图)
今年4月,带着 “安检证明” 的虾苗成为稻田的首批 “客人”。每尾虾苗都经过三遍食盐水浸泡,随后活力满满地 “蹦” 进新挖的围沟安了家。4月到5月,是小龙虾的“黄金生长期”,也是稻田最热闹的时候。小龙虾在田间大显身手,啃食杂草、福寿螺,而它们的排泄物则化作水稻生长的天然养料,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柯善文精准把握着种养节奏:“等小龙虾基本收获,中稻刚好入田,不抢空间不抢肥,可以无缝衔接。” 小龙虾收获后,工人们忙着平整田块,而此时中稻适时移栽,接过稻田生态接力棒。紧接着,黄鳝也迎来了“入住”时机。柯善文将40尾/斤的小苗投放至浅水区,10尾/斤的大苗安置在深沟,“大小分住,各找各的食物。” 黄鳝在稻田中化身“清道夫”,吃掉小龙虾的残饵、田间的害虫,有效减少饲料浪费和病虫害发生,进一步维持着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它们在泥里活动时,还能帮助稻子扎根,促进水稻生长。
柯善文的精心规划和科学管理换来了丰厚回报。他的账本上清晰记录着:去年收获成虾1万斤、黄鳝2000多斤,单是黄鳝就带来近8万元的收益。“小龙虾市场波动大,多亏了黄鳝‘兜底’。” 柯善文翻着账本介绍,去年同期小龙虾价格较低,而黄鳝收益占了总收成的30%。“一田三收” 的模式极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即便其中某一品种行情不佳,其他两样也能弥补损失。
如今,小龙虾收完,中稻已完成播种。田间的泥土因含有虾、鳝粪便,肥沃发黑。整个种植养殖过程中,没施过一滴农药、一粒化肥,全靠虾、鳝生态循环。可以预见,这样种出来的稻子,必将凭借绿色、生态的品质,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柯善文的 “稻虾鳝” 生态种养模式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学习。隔壁浮屠镇的村民陈道明便赶来 “取经”,询问中稻插下后黄鳝的管理问题。柯善文指着围沟里游动的小鳝苗耐心解答:“稻叶长高了,黄鳝就躲在下面,吃虫饵、松泥土,帮着稻子扎根。等10月中稻收割,这些黄鳝也长大了,又是一笔收成。”
从土地规划到物种选择,从生长周期安排到生态循环利用,柯善文的“稻虾鳝” 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让这片希望的田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平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