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积极调动高校教授、文旅企业负责人、城建规划专家、农村致富能手等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贡献才智、施展才华,推动“文旅融合型”“发展规划型”“运营管理型”等5大类产业村长驻村指导,充分发挥“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示范效应,加速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从“学院教授”变身“田间大咖”
从学校到田间地头,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峰带着对富硒黑花生的期望扎根土山社区,立志用种植技术把黄土地变成“金土地”,把富硒黑花生种成“致富果”,带着村民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峰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土山社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聘任“技术指导型”产业村长以来,李峰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搭建科技小院平台,引入电商直播资源,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20余名。以“一季花生+一季大蒜”革新种植模式,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提升黑花生种植效率和质量,使亩均产值增加超千元。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李峰指导乡村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加工黑花生油、红薯粉条等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今,土山社区已种植黑花生240余亩,带动2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1.5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加30余万元。
从“村委副主任”变身“文旅推荐官”
得知草庙村与淮海战役的渊源后,村委会副主任赵先强一直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收集历史资料,打造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并担任讲解员。
授任“文旅融合型”产业村长后,赵先强通过对本村红色历史渊源的充分学习和考证,邀请专业团队对“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进行提质升级,与村“两委”共同谋划“一址一馆一景一坊一课一锅饭”的“六个一”红色旅游发展主线,并注重与本地艾草产业相结合,在党建团建、研学等过程中融入本村产业元素,让游客参与制作和体验草庙村优质农产品,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纪念馆现已累计接待各级单位300余家,受益党员群众超4万人次,2024年草庙村村级集体经济突破80万元。
从“景区管理者”变身“振兴合伙人”
宋平作为烈山镇引入的第三方旅游公司专业团队负责人,积极开发当地农旅资源,实现四季榴园景区提档升级。作为“运营管理型”产业村长,宋平在烈山镇的协助下,依托“跨村联营”项目,以榴园社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华家湖、青谷等周边村庄,盘活石榴大市场、游客中心、闲置门面等资源,腾出景区项目建设用地120余亩,引入滑雪场、动力乐园等10个项目,策划“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集中展销塔山石榴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130万人次,营收850万元,带动周边消费34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30个,村集体收入从“输血”转为“造血”,闲置资源真正变成“金饭碗”。
从“商业达人”变身“直播新秀”
“电商赋能型”产业村长宋雷凭借互联网思维与商业运营经验,迅速组建专业电商团队,成立兴农电商直播基地,对古饶镇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打造“一村一品”标识;同步开展“新农人”直播技能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店铺运营,培训学员超100人。他还积极对接各大电商平台,探索跨境电商,争取流量扶持,成功带动豆油、艾草、黑花生、黄梨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蒲草工艺品、手工布鞋、夏氏豆腐等5种工坊产品在“云端”热销,累计销售金额达102万元。曾经滞销的农产品成了“抢手货”,村民们通过电商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从“企业CEO”变身“乡村造梦师”
从公司董事长“跨界”担任产业村长的刘珂,到和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走访调研,梳理当地农业资源,并利用自身管理规划方面的经验,为和村量身打造了“农文旅+产业”新模式。刘珂通过放大“发展规划型”产业村长经验优势,整合“七彩和村”小镇客厅及周边苹果示范园土地资源,根据学校教学大纲针对性设计研学课程内容,引入苹果文化科普、传统非遗技艺体验、“共享菜园”认领等项目,策划“四季研学”主题活动,建立研学基地,与周边3所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研学基地正式运营后,接待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近5000人次,让和村社区不仅有了“流量”更成为和美乡村的示范。
(来源:学习强国安徽平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