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参阅

湖北抗战垂青史 丰碑矗立映征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发布日期: 来源: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5年7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湖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引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血火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凝聚起湖北地区军队和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荆楚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以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强敌英勇奋战,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为夺取抗战胜利、铸就伟大抗战精神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湖北抗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湖北地理位置重要,绾毂中原、制控八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在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湖北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中许多全局性和具有全面影响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作为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各个阶段的湖北抗战作出有力战略部署,使湖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事关全局的抗日战争战场上,始终发挥着极其重大的战略作用。
  湖北是全面抗战初期的政治中心。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提出“坚决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一寸土地”“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殊死搏斗拉开帷幕。1937 年 9 月,董必武由延安赴武汉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湖北地方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大部在迁往重庆的途中停驻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战时首都,同时也是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所在地。12 月 25 日,由南方八省边界十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在汉口召开干部大会,标志着新四军军部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经过中共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工作,国民党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对整个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代表团在武汉同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各地方实力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众多国际友好团体、友好人士进行多方面接触和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湖北省委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救亡团体为骨干、以救亡书刊为导向、以救亡活动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运动特点。1938 年 7 月 7 日,炎炎夏日的武汉街头,从武昌司门口到汉口三民路,从汉阳东门码头到江汉关的钟楼,50 万武汉民众排起长队,将手中的法币、银圆、铜圆,乃至金戒指、孩童的零花钱,一次次塞进献金台的箱子里。这场持续 5 天的“七七献金运动”,最终募集到 100 余万法币。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英雄人民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壮阔瞬间。湖北地区群众动员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且逐渐向八方辐射,将全国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推向了高潮。湖北是实现战略转折的关键枢纽。1938 年 5 月下旬至 6 月初,日军接连侵占河南商丘、兰封(今兰考县城关镇周围地区)、开封、中牟,并准备夺取郑州,造成进攻武汉的有利态势。为阻滞日军前进,蒋介石等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 40 余县的大片土地,形成连年成灾的黄泛区。日军统帅部随即调整作战部署,扩编华中派遣军,并调动海军第三舰队,采取沿长江航道及其两岸、大别山北麓等数路围攻武汉的作战计划。中共中央提出当前的紧急任务是“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用一切方法削弱敌人,加强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国民党统帅部成立第九战区,并扩充第五战区兵力,以两个战区联合进行武汉保卫战。毛泽东于 6 月 15日和 27 日,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作战以配合友军。为牵制日军行动,策应武汉作战,八路军广泛出击,共发起大小战斗近千次,有计划地破坏交通线,袭击敌人,歼灭大量敌军。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动员民众保卫武汉做了大量工作。武汉会战历时 4 个多月,从 6 月 12 日日军攻占安庆,至 10 月 25 日武汉沦陷,中日军队在豫、皖、赣、鄂、湘 5 省纵横数百里的辽阔大地上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国军民以血战到底的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共毙伤敌近 4 万人,打破了日本政府早日结束战争的企图,使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军军事战略进攻的势头大为减弱,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武汉会战由此使湖北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之枢纽。
  湖北是中原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态度日趋消极,反共倾向明显增长。同时,日军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因此,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责任,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对日作战方式。1938 年 9 月至 11 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确定敌后抗战总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李先念率 160 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鄂中开展游击斗争。从 1939 年 1 月李先念率部南下至 1941 年初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再到 1945 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雄师劲旅与湖北人民一道,以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击着 15 万日军和 8 万伪军,对日伪作战 1260 余次,毙伤俘敌伪军 43770 余名,粉碎了日军的反复“扫”,在孤悬敌后的困难情况下,长期坚持中原前哨阵地,主力部队迅速发展到5 万余人,地方部队和民兵发展到 30 万人,被分割孤立的小块根据地逐步联接成片并不断扩大,最终创建了以湖北为主体而跨越五省、面积达 9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 1300 万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造成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态势,成为敌后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雄峙中原、砥柱中流。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敌后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的楷模,中共中央誉其为“一个伟大的成绩”,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也给予其“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的嘉奖评语。
  湖北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固堡垒。武汉会战后,日军不断向湖北境内的战区前沿发动攻势。驻防的国民党第五、第六战区军队先后投入随枣战役、枣宜战役、反攻宜昌战役、鄂西会战等战役。襄阳、枣阳等战略重镇失而复得,始终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鄂西会战,中国守军与日军在石牌要塞展开激烈搏杀,新闻媒体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只有掉头东窜。历经烽火,石牌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宛如铜墙铁壁。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甚至掀起反共高潮,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组织在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同时,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领导新四军第五师和根据地人民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予西进日军以重创。从 1938年至 1945 年,在长达 7 年的时间里,湖北境内正面战场 6 次规模较大的会战、战役,加上新四军第五师各次战斗,共毙伤日军约15万人,日本侵略军9名高级将领毙命于此。湖北抗战不仅时间长,而且规模大、地域广、歼敌人数多,在全国亦属罕见。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进行的敌后抗战与国民党在湖北进行的正面战场抗战一起,构成了一道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坚固堡垒,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湖北抗战为铸就伟大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湖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铸就伟大抗战精神丰碑贡献了荆楚智慧和力量。
  湖北抗战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蕴藏于中华民族血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核心。湖北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故里,爱国主义是渗透进荆楚儿女精神血脉的文化基因。面对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心的湖北人民不分阶级阶层、不论男女老幼,自觉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九一八事变后,湖北地区的党组织召开群众示威大会,发布宣言、通电,号召民众抗日救国,揭开了湖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一二九运动爆发,武汉 7 万多爱国学生和 1 万余爱国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30 万名工人宣布与爱国学生共存亡。1938 年,日军铁蹄逼近武汉,湖北群众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300 余救亡团体齐动员,宣传队、歌咏队、放映队、剧团、讲演等活动振奋人心。成立于上海的孩子剧团来到武汉后,受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热烈欢迎。周恩来以“救国、革命、创造”勉励孩子们为抗日救亡多作贡献。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孩子剧团先后演出 500 多场儿童话剧、哑剧、活报剧,嘹亮的童声,让《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等抗战歌曲激荡在武汉的上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七七献金运动”如星火引燃了广大民众心中的爱国烈焰,当时有人说:“这次献金是中国兴亡的重大测验!测验的结果,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复兴!”
  湖北抗战体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甘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荆楚文化世代传承的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彰显得淋漓尽致。湖北军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携手共赴国难,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主义篇章。1940 年 5 月,日军集结 20 万人,兵分三路发动枣(阳)宜(城)战役,企图围歼国民党第五战区主力。时任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接到作战命令,奋起反击。5 月 15 日,张自忠所部遭日军包围,被迫退入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动猛烈冲锋。张自忠誓死血战到底,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在率军渡河作战前,张自忠曾给将士们写下一封亲笔动员信,其中提到:“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 8 -变。”毛泽东为张自忠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在鄂豫边区,新四军第五师驰骋疆场,以血肉之躯英勇抗击敌寇,保卫祖国和人民。据不完全统计,五师在长达 7 年的时间里,平均每两天就要与敌战斗一次,先后伤亡 1.32 万指战员,根据地的民兵与群众,更是作出了重大的牺牲。这支人民的子弟兵,在与敌伪顽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中坚力量。
  湖北抗战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不畏强暴的英雄先锋,从来都不缺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企图“灭亡中国、绝我族类”的凶恶敌人,荆楚儿女挺身而出、坚毅无畏,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抱定抗战到底的信念,汇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1938 年 4 月 29 日,武汉上空,中国空军与日本战机激烈交锋,年仅 22 岁的空军飞行员陈怀民率先击落一架敌机,随后遭遇多架日机围攻,在身中数弹、战机受损的情况下,陈怀民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驾驶着油箱已经着火的战机猛烈撞向敌机,与敌同归于尽。陈怀民经常与哥哥说,“我上去了就没有想回来,每次上去就准备赴死的,在空中打三五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历史不会忘记英雄,在今天的武汉,一条以“陈怀民”命名的小路,时常唤起人们对这位抗日英烈的记忆。1938 年 8 月,杨学诚赤手空拳来到鄂中,先后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 9 -在武汉沦陷前紧急召开的鄂中特委扩大会议中,杨学诚的表态铿锵有力:“我就是讨饭也要讨来一支枪,投入战斗!”在艰苦的条件下,他致力于干部的培养训练、组织抗日武装、组建应城抗日游击队、开辟鄂中敌后游击区,如同火炬手一般燃起了鄂中的抗日烽火,谱写了革命生涯中的光辉篇章。由于长期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杨学诚患了结核性肋膜炎,最终病逝于大悟山以北的高家洼,年仅 29 岁,兑现了“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的铮铮誓言。
  湖北抗战表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湖北广大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抱定抗战到最后一刻的必胜信念,努力开展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在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麻城小界岭与日军展开惨烈的战斗。中国守军死守防线、节节抵抗、寸土不让,以阵亡 2 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 2.1 万余人,终使小界岭成为没被日军突破的战略防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武汉周围的日军调动频繁,更多地驱使伪军参战,敌伪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新四军第五师根据形势变化,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抓住有利时机,南下(汉)川汉(阳)沔(阳),发起侏儒山战役,歼灭日伪军 5000 余人,解放了紧逼武汉西郊的大片国土,从西面实现对武汉的战略包围。1942 年 5 月,日军进攻浙赣线,为牵制敌军,五师以一部挺进鄂南,大力开展鄂南敌后游击战争,创立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完成自南线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1943 年 2 月,为配合鄂西正面战场作战,五师进军襄南,发展河湖港汊地带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以老苏区洪湖为中心的襄南敌后根据地。随后,五师进一步向湘北敌后发展,进军洞庭湖滨和桃花山地区,开辟湘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阶段,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敌顽夹击,处境极为艰苦。从 1942 年 5 月到 12 月,鄂豫边区军民在长达 8个月的时间里承受着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大规模进攻。五师广大指战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咬紧牙关沉着应战,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极其壮烈、极为英勇的斗争马不停蹄地挥戈四战,胜利粉碎敌伪万人大“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攻,保存和发展了抗战成果,最终形成从东、西、南、北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从 1944 年起,新四军第五师展开局部攻势作战,进军河南、创建豫南和豫中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加紧对鄂南、襄河、鄂皖边的发展,打破日军企图打通京汉、粤汉铁路为主体的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挽救太平洋战场颓势的军事阴谋。1945 年初,新四军第五师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会合,随即北上南下向两翼发展,同时派出两个主力团协同作战,南渡长江,挺进湘鄂赣,创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以实际行动为战略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作战的盟军给予有力支持。可以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英雄的湖北人民从未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以不惧任何风险挑战、不畏任何内外敌人的必胜信念,形成了中原抗战傲然砥柱的雄景奇观。
  湖北抗战为加快建成支点提供了宝贵历史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9 月 3 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永远铭记湖北人民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凝聚强大动力。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整个抗战期间,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在湖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战斗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原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起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的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湖北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叠加中的时代新使命,知重而担、明责而行,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决心,万众一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毫不动摇坚持高举爱国大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与泪水镌刻而成的爱国主义史诗,每一页都饱蘸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也留下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爱国印记。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湖北地区军民高举抗日救亡大旗,以血肉之躯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华章。纪念抗战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锻造炉”,提醒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宁;只有民族兴盛,个体才有尊严。爱国主义绝非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的每一个平凡身影;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壮阔道路上的每一步踏实脚印。在今天的湖北,发扬爱国主义,是对历史之维的深刻把握,是对时代之势的敏锐洞察,是对政治之责的无畏担当,是对发展之要的全力以赴。我们要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为民意识、能力意识,在建成支点的历史进程中,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引领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荆楚大地上绽放出新的更加耀眼的光芒。
  毫不动摇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人民群众是中国抗战最深厚的力量之源。只有充分动员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组织人民战争,才能战胜凶恶的民族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抗战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在湖北抗战中,鄂豫边区各级党组织和新四军第五师,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普遍动员人民群众,实行抗日民主政治,时刻注意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李先念在多年后谈及人民群众时深情地说:“在如此艰苦的敌后环境里,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部队要生存和发展,要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那是不可想象的。”今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牢记支点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牢记支点建设必须汇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发展永无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建成支点是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福祉息息相关,聚焦支点建设发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让支点建设的成果更加普惠共享、可感可及。
  毫不动摇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艰苦最成功的斗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辉的斗争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抗日武装处于敌伪顽各种力量夹缝之中,以斗争求生存,以斗争求胜利,生动诠释了唯有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真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这就要求我们须臾不可忘却发扬斗争精神,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搏风击浪、迎难而上,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湖北要建成的支点,是事关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局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这就要求湖北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和坚定,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以更大的魄力闯,以更足的勇气拼,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巍峨矗立,长江水浩荡东去,八十年,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回首湖北抗战的血火征程,缅怀无数英烈的丰功伟绩,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好加快建成支点新征程,努力以一域之光为中部崛起大局添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契机,激励全省上下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重托,不负机遇的历史性眷顾,为在中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刘娟 吴翔)

 

  - 16 -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