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参阅

百年风云激荡 支点一脉相承 ——从湖北百年党史看支点建设的
历史逻辑与历史借鉴

发布日期: 来源: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长江奔涌,荆楚大地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厚重;百年激荡,红色血脉滋养着湖北发展的基因。从辛亥首义的枪声到长江经济带的浪潮,从大别山根据地的星火到光谷科技创新的光芒,湖北始终是中华大地上的重要支点。这片英雄土地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与建设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支点建设史。百年风云激荡,湖北的支点角色一脉相承。今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既需要传承支点基因,也需要在历史回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逻辑:百年党史孕育湖北支点基因
  湖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地和示范地,以及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其“支点建设”战略的提出与实践,深植于百年党史的宏大叙事中。百年来,湖北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历史逻辑的延续,既体现了党对湖北的长期定位,也为新时代支点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基。
  (一)革命烽火:破局求变的“转折支点”
  当封建帝制的桎梏横锁华夏,当民族危亡的阴云笼罩山河,这片楚韵激荡的土地,以星火燎原的勇气,一次次将中国推向命运的拐点。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九省通衢”,更是思想与行动的交汇之地:帝制的丧钟在此敲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此萌芽,全民族抗战的血性在此淬炼,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此打响。每一次历史的震颤,都在荆楚大地上迸发出破局求变的磅礴伟力,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标注出永恒的转折坐标。
  1. 首义枪声: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原点
  1911 10 10 日,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旗帜下,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蓄势已久、为天下先,在武昌奋勇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以武昌首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它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重要条件。这一年,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毛泽东投笔从戎,参加起义新军。正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正在云南新军任职的朱德参加云南革命党人举行的起义。正在黄州府中学任教的董必武得知起义消息后立即赶往武昌,加入首义新军蒋翊武领导的军务部,全力投入到起义军对清军的激烈战斗中。
  2. 红色中枢:中共中央迁汉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大革命时期,湖北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至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机关也相继迁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危难关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这便是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吹响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号角,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历史性转折。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党领导湖北人民接连发动鄂南秋暴、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陆续在湖北及其周边地区开辟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湘鄂川黔、鄂豫陕等六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湖北作为全国土地革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3. 抗战砥柱:抗日救亡中心、中原敌后抗战凝聚民族精神长城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 年南京失守前,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武汉成为西迁中转点。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董必武等重要领导人来汉,在武汉成立八路军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新四军军部,创办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武汉迅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8 年 6 至 10 月的武汉会战,是全民族抗战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历时最久的一次战役,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军事图谋,全民族抗战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武汉虽最终失守,但中国军民经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一战,民族意识被极大激发,坚定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此后,李先念奉党中央指示率部南下,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开辟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边区进行的敌后抗战与国民党在湖北战场进行的正面抗战一起,构成了一道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坚固屏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是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4. 解放先锋:中原突围拉开全国解放战争序幕
  全民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搞“假和平、真内战”。在这种情况下,由鄂东、江汉、河南三个地方军区组成的中原军区,在党中央的全国战略布局上,成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体系的战略前哨。国民党调集 30 万大军对其进攻和“蚕食”,中原军区主力6 万人被重重围困在方圆不足 100 公里的狭长区域内,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收到毛泽东“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后,1946 年 6 月 26 日,李先念率领中原军区部队分路开始奋勇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毛泽东高度评价“整个中原突围战役是胜利的”“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关系全局甚大”。仅一年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战局。
  (二)建设征程:党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探索支点”
  当共和国的朝阳跃出地平线,湖北从血火淬炼的革命战场转身投入百废待兴的建设洪流。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此刻更肩负着锻造新中国脊梁的使命。从“一五”计划到三线布局,从钢铁洪流到交通动脉,湖北以“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共和国版图上浇筑起一座座工业丰碑,挺起新中国的脊梁。
  1. 工业脊梁:“武”字头企业铸就新中国重工业骨架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东北有鞍钢、本钢,华北有北京、唐山、天津、太原钢厂,上海、重庆也有钢厂。而广大的中南地区,钢铁工业基础薄弱。如何改变钢铁工业分布不合理局面?1950 年 12 月,参加第一次全国钢铁会议的专家们将新中国筹建的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的选址聚焦在了湖北。1958年 9 月 13 日下午 3 点 25 分,随着“出铁”命令的发出,武钢炼铁厂的 1 号高炉出铁口迅速打开。在毛泽东的注视下,武钢的第一炉铁水从炉内顺利流出。“钢铁过江”,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速度,为新中国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武钢建设的同一时期,湖北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资源优势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布局的战略要地,青山热电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汉锅炉厂等一大批“武”字头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建成,筑起了湖北乃至中国重工业的脊梁,使湖北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
  2. 天堑通途:武汉长江大桥贯通南北经济动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深流急,浩荡东去,南北交通在此阻塞。新中国成立后,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作为贯通全国南北铁路和公路大动脉的关键举措被提上日程。1950 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铁道部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武汉勘测、钻探,进行初步设计,并正式报中央人民政府审批。1954 年 1 月,政务院正式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工程规模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在中国桥梁史上是空前的。1957 年 10 月 15 日,举国瞩目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修建期间,毛泽东曾两次亲临工地视察。从此,纵贯我国南北全长 2300 多公里的京汉、粤汉铁路干线在武汉携手,湘、桂、浙等省铁路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大桥与北方各铁路干线连接。“九省通衢”的武汉结束了三镇隔江相望的历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内地交通枢纽。
  3. 三线布局:鄂西深山构筑国家安全战略重要屏障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湖北的三线建设在“三五”计划末期开始大规模进行。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确立在中南地区的三线建设项目 240 项,其中湖北省西部地区占 138 项,中南地区的总投资为 53 亿元,其中湖北省西部地区占近 40 亿元。湖北省三线战略后方的新建项目主要分布在襄阳、宜昌、郧阳、荆州 4 个地区。这些三线建设项目多为大、精、尖和国防军事工业等重点项目。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通过三线建设,湖北形成了钢铁、汽车、石油、电力、化工五大产业基地,工业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浪潮: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支点”
  当计划经济坚冰封冻神州大地,湖北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凿开第一道裂缝。这里曾是近代商脉涌动的“东方芝加哥”,此刻更激荡着制度破冰的澎湃动能。从“洋厂长”的鲶鱼效应到“两通”战略的开放突围,从个体工商户的星星之火到城市综改的燎原之势,湖北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在时代转折处书写内陆突围的传奇,为中国改革开放史镌刻下深沉的荆楚注脚。
  1. 汉正街破冰:商品流通改革第一街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十分繁荣,成为“汉口之正街”。20 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1966 年后,个体经营受到限制,汉正街市场陷入沉寂。1979 年 4 月,国务院批转有关部门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11 月,武汉硚口区工商局在汉正街开展试点,核发首批 103 位小百货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汉正街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市场。汉正街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顺应城乡需求,率先在城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迈出开启性的一步。1982 年 8 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正街成为华中地区小商品最大集散地,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网络。“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一时广为流传。
  2. 沙市综改:全国城市综合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为了取得城市改革的总体经验,从 1981 年起,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小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国务院体改办通过调查,认为沙市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比较合适的地方。1981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沙市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根据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国务院批准的改革方案,沙市在生产、流通、分配、金融、税收、物价、科技、劳动工资、管理机构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试点,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活力。20 世纪 80 年代,沙市涌现出活力 28、鸳鸯牌床单、沙松冰箱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沙市以经济发展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成为全国明星城市。虽然沙市的改革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但仍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
  3. 格里希效应:全国第一个“洋厂长”
  1983 7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要利用国外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1984 年 11 月,63 岁的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 · 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中国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国外评论说,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针对工厂的积弊,格里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两年的改革,格里希给武柴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武汉出了个洋厂长”开始为全国所知。随之而来的是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对于国企改革的一场持续了5 个月的大讨论,讨论的重心也逐渐从“洋厂长能不能管好国企”变成了反思国企自身管理的不足。“洋厂长”在当时引起如此轰动,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国企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
  4.“两通”起飞:打开内陆开放的大门
  1983 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面对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武汉开始思考改革开放从何处突破的重大问题。1983年5月,时任武汉大学教授李崇淮提出“两通”(交通和流通)起飞构想。经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后,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敞开城门,‘两通’突破”的战略决策。武汉在全国率先开启城门,以开放的姿态和进取的精神拉开了突破体制障碍、跨越市场天堑的序幕,对推进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起到了先行和示范作用。1983 年,武汉洗衣机厂招标采购零部件,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标”。1986年12月25日,武汉商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商界第一家大型股份制企业。1992 年,武商集团股票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敢为天下先”,成为武汉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
  (四)复兴征程: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当新时代的朝阳照亮长江经济带的碧水青山,湖北从改革闯将转身化为复兴先锋。这里曾托举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此刻更肩负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新使命。从“钢产量”到“硅含量”,湖北以百年积淀的支点力量为杠杆,以“光芯屏端网”重构创新版图,用“黄金水道”串联绿色经济,借“超米字型”高铁锚定开放新格局。这片土地正以领跑者的雄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在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中校准新的历史坐标。
  1. 光谷引擎:科技创新发力,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 6 次到湖北考察,其中有 4 次亲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并称赞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光谷凭借核心技术攻关、全产业链协同和创新生态构建,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更在全球光电子竞技场上竖起中国标杆。面对光通信芯片、高端激光器等“卡脖子”领域,光谷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实现许多重大突破,涌现出全球首片 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 800G 硅光模块、国内首台最大功率 120 千瓦工业光纤激光器、全国首条印刷 OLED 显示屏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光谷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代表之一。
  2. 长江新篇:以生态优先重塑“长江文明之心”
  湖北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地和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担负着保证“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任务。湖北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生态修复中重塑发展逻辑,在绿色转型中激活文明基因。面对曾经的水体污染、岸线侵占、生物多样性退化,湖北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应对。拥有 1061 公里长江干线的湖北,沿江一公里范围内 118 家化工企业全部“清零”,腾退岸线 149.8 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856万平方米。这些数据背后,是湖北由“生态伤疤”到“绿色地标”的蜕变,重新定义人与长江的相处之道。在“生态优先”的倒逼下,湖北探索出一条“含绿量”与“含金量”共生的发展路径。湖北正以全国约3.3%的能源消费量和2.9%的用电量,创造了全国4.4%的经济总量,用实践打破“环保伤经济”的陈旧认知,让绿色低碳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3. 决胜之地: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铸就抗疫精神丰碑
  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举国上下的火线驰援和鼎力相助下,湖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关键时刻,人民领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时刻心系荆楚大地,统筹战疫全局。关键时刻,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激荡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间,346 支医疗队、4.26 万名医务人员、965 名公共卫生人员逆行出征。关键时刻,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全力以赴加强医疗资源保障,千方百计保民生供应,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展现出荆楚儿女坚决战胜疫情的如磐决心。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留下的不仅是抗疫经验,更是一座镌刻着勇气与智慧的精神丰碑。它向世界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摧不垮奋斗志,难不倒中国人。
  4. 枢纽迭代: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湖北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加速从“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从中国看湖北,这里是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市市通高铁”目标顺利实现,沿江高铁加速推进,“超米字型”高铁网加速形成,4 小时可达全国 80% 的重要城市;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形成“客货双枢纽”格局;长江黄金水道年货运量突破 10 亿吨,武汉阳逻港处于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 32.9 万公里。从世界看湖北,沿长江黄金水道,江海直达航线直通太平洋;接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武汉)直达欧洲和中亚;筑路向苍穹,亚洲最大的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打开空中“出海口”。湖北正以枢纽优势重塑开放新格局。
  5. 聚力支点:从“努力建设”到“加快建成”
  2024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新使命,对湖北工作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省委认真思考“什么是支点、怎样建设支点”,并基于湖北发展能级、质效、后劲、支撑等方面不断跃升,作出整体提升支点建设的优势条件已经具备的重要判断。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大力实施能级跨越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枢纽提能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大力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湖北推动各项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历史借鉴: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回首百年党史壮阔征程,湖北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作用历历在目,支点基因一脉相承,历史启示弥足珍贵。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湖北人民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28 年红旗不倒,22 年武装斗争不断,终于迎来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湖北发展,关心关怀湖北人民,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湖北的每一次深刻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 6 次亲临湖北考察,为湖北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新征程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要深刻感悟人民领袖对英雄人民的如山厚爱、对荆楚大地的似海深情、对湖北发展的深切关怀,知重而担、知责而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扛起支点建设的战略使命,坚定不移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赓续敢为人先血脉。敢为人先意味着勇于打破常规,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党的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荆楚大地广泛传播并日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国内最早成立的 6 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以汉口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把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了顶点。大革命时期,湖北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区域,革命浪潮席卷荆楚大地。新中国成立后,湖北两度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湖北勇立潮头竞风流,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进入新时代,湖北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 PET-CT 等多项关键技术鲜明打上“湖北印记”,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更是凝聚了湖北智慧。历史昭示我们,唯有争当排头兵、勇做先行者,才能不断闯关夺隘。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湖北发展“领跑主赛道,在中部地区是打头的”,为全省上下积极投身加快建成支点的壮阔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敲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催征鼓,择高而立、向上而行,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永葆人民至上初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党在广大农村发- 16 -动群众,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群众工作,边区抗战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全国解放战争中,中原军区部队坚持民为邦本,哪怕饿着肚子,也决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湖北各级党组织把发展生产、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荆楚儿女始终是湖北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近年来,湖北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每年重点推进十大民生项目,有力有效回应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伟大事业的基石。在加快建成支点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为民意识,努力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发展目标下,把一切工作放在“人民是否需要”的视角去审视,用“人民是否高兴”的标尺去丈量,让支点建设成果更普惠共享、可感可及。
  (四)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把握战略机遇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1947 年,国民党军作出战略调整,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大别山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实力稳步提升,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增强。中共中央敏锐把握这一战略机遇,作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拉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宏伟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湖北因其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区域。湖北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地方优势与国家布局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在此背景下,湖北积极推动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全国第一对中美友好省州,建立中美合资企业,使湖北一度走在全国地方对外开放的前列。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当前,加快建成支点,是湖北的使命,更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机遇难逢,稍纵即逝,唯有抓住、用好,才能不负殷殷嘱托、历史使命和人民期待。
  (五)持续锻造过硬队伍。支点建设,人是最关键、最核心要素。在湖北百年党史上,一大批英雄模范、优秀党员干部坚定信念、胸怀家国、敢于拼搏,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党和人民,镌刻下最深厚的报国之诚。董必武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以诗明志,写下了“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感人诗句。李先念对党忠诚,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从抗大和马列学院结业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面对从军政治委员连降六级的任命,他二话不说服从命令,想的是只要能扛枪打击日本侵略者,干什么都行。抗美援朝战争中,秦基伟率十五军鏖战上甘岭,用血肉之躯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精神风貌发扬到极致。为治理荆江水患,30 万军民以高昂的建设热情,创造了 75天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的奇迹。无数先锋模范的英雄事迹昭示我们,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支点建设必须靠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以敢拼敢抢、敢于胜利的精气神来向前推进。以史为鉴,我们必须锻造出一支具有“响当当、硬邦邦、嗷嗷叫、头拱地”特质的干部队伍,加快建成支点目标才能实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战略使命,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中汲取营养、收获智慧、砥砺品格,以昂扬奋进之姿加快建成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执笔人:刘娟 孙赔君 吴翔)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