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回忆资料

鄂北一角

发布日期: 2015-07-16 来源:

 
  余 益 庵


  一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鄂北的襄(阳)枣(阳)随(县)地区,一直是处于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北边沿和外围。这里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不畏艰险,不惜牺牲,英勇顽强地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粉碎了他们的种种限制和迫害,千方百计地以人力、物力以至自己组织起来的武装,支援着边区的抗战事业,勇敢无畏地战斗在边区外围。
  鄂北,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在这里扮演过许多武剧。近百年来,民主革命的浪潮,在襄枣平原,在大洪山和桐柏山上,更是此伏彼起,几乎未曾间息。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风暴,曾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襄河上游两岸。在一九三O——一九三二年间,鄂北曾是洪湖苏区西北部的一个独立的战略基地,直到现在,当年的老赤卫队员还能熟唱红军时代流行的歌谣:
  打土豪和劣绅,
  临了还打白匪军。
  枪支子弹得了一大些,
  另外还捉了些大劣绅。
  那土豪引白军,
  摸到苏区打好人。
  就让这回你搞赢,
  红军回来了,
  打得狗日的钻麦林。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土地革命失败而遭受国民党严重摧残的鄂北地方党组织,就象被扑散了的火星,迎着新的革命风暴熊熊地燃烧起来。那时,许多潜伏下来的共产党员,一面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面千方百计地四出找党。有的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有的找到河南竹沟,有的到当地救亡团体里去找。上级党为了恢复这里的党组织,曾从武汉等地派来了大批干部,以各种“合法”身份来到鄂北,秘密开展宣传组织工作。
  一九三八年,正当春风吹绿了鄂北的高山和平原的时候,襄(阳)枣(阳)宜(城)老苏区和枣(阳)北的党组织,终于先后恢复和建立了起来。许多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同志,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更多年青的积极分子加入了党
  有了党的领导,群众中长期蕴藏着的革命热情勃然奔泻。一时,许多抗日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组织起来。在襄(阳)东,有“民先’’、“乡村工作促进会”、“战教团”;在襄(阳)北,有“抗敌后援会”、“姊妹会”。在大小集镇,普遍建立了文化站,组织了红色文化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与组织活动。
  武汉沦陷后,上级党通过统一战线关系,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在随县成立了“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陶铸同志被聘为顾问。
  大洪山便成为这个工作委员会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鄂北地方党组织曾利用当时上层统战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迅速地在黄龙挡、均川、长岗店、鹿头、三合店等地,建立了党的基点。在这些基点里,不仅有党的支部,而且有由共产党员或革命同,情者以“合法”身份掌握的乡、保政权和民间武装。我们党的干部在这些基点里,可以自由地来往。人们走进每个我们党的基点的村庄,到处可以听到抗日救亡的歌声。大洪山北麓的山村里,红军时期留下的大字标语,也被群众拭去了表面的尘土,清晰地从土墙上、悬岩上显露了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党组织动员了一批进步青年去延安,输送了一批干部到敌后,并且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把来自延安的干部、党的报刊、书籍,送往边区。让边区去延安的同志,安全过境。这条地下交通线,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