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文章

铭记苦难历史 开创幸福未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郧西篇

发布日期: 2015-07-30 来源:

   郧西县史志办公室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生死遭遇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在哪场血雨腥风的日子里,郧西县虽然地处中国中部、鄂西北山区,但也未能幸免战争的凌虐,遭受了日本惨绝人寰的轰炸,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郧西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2007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郧西县史志办对抗日战争期间郧西县史料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和整理,形成了专题报告,目前,已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外公开出版。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郧西县史志办首次向全县人民披露我县抗战期间的部分史料,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奋发图强,开创中华民族幸福的未来。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中国大半河山沦陷。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湖北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日军西进侵犯的重要枢纽。随着湖北省国民政府西迁恩施,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由武昌迁至襄阳,湖北中西部成为防犯和抵御日军西进的“拦路虎”。此时,鄂西北地区即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战区后防基地,郧西成为其后防基地之一。特别是在1945年初豫西、鄂北会战期间,老河口沦陷,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迁至鄂西北均县,广大鄂西北地区即直接成为了第五战区军队给养、人力、物资的坚强后盾。偏居鄂西北边陲的郧西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共御外侮,仅其所能,尽匹夫之责,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事业。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进步人士、商人、老弱妇幼,自发地捐款、捐粮、献物,做军鞋、编草鞋、运送军需、修筑工事、宣传抗日、组织军训、安置难民等,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郧西县也成为抗战期间日军轰炸的目标之一。

 
  一、日军飞机两次轰炸郧西
  抗战期间,郧西为鄂西北非沦陷区之一,虽未遭受日军地面直接攻击,却遭受日军飞机两次轰炸。
  1.第一次是1941年12月5日。当天清晨7时,地面还笼罩着浓浓大雾,日机7架突然由郧县方向(县城太阳关)飞至郧西县城上空,先盘旋飞绕,接着以机枪扫射,继而于县城的南正街(现二杂门市部上下)、东城门内(老汽车站大门处)、县政府老司法科(现实验小学大门处)、县城中心小学(现实验小学)前院、北城门外(老邮电局家属院处)及县城北关外泥沟口左侧及南门外原县中学东头菜地等地带投下炸弹39枚,历时30分钟左右,后向北飞走。日机的残暴轰炸,使县城内外火光冲天,浓烟四起,尘土飞扬,人荒马乱,鸡飞狗跳。当即炸死东营等村百姓郭天禄(菜农)、彭厚发(又名彭货郎,小商贩)、梁楚政(又名梁大禄,磨豆腐为业)、杜老头(卖水为生)4人,炸伤15人。据目击证人回忆:郭、彭、梁3人的尸体被炸死在东营茨巴园前坎子下,尸体仅相距10米。死者中,郭天禄被炸得血肉横飞,肚肠溢出,原拟续娶后妻,定于大后天完婚,不幸惨死,喜事变成丧事;梁被炸得血肉模糊;彭的头部被弹片穿入,惨不忍睹,他死后又不幸死去两个孩子,其妻刘长秀被迫改嫁;杜老头一生靠卖水渡日,晚年却惨死在日机的炸弹下。在伤者中徐才茂之妻钟氏与其不满半岁的女婴徐新枝,均受重伤,婴儿的头发全部被烧焦。根据《郧西县抗战史料》记载:当天炸毁县政府建药房11间,当时估价2000元;学校房屋、器具当时估价893元;毁民房57间,还有器具、粮食、牲畜等当时估价29056元。
  2.第二次是1945年8月1日。当天上午9时,日机两架自南入侵郧西县城上空,一路投弹17枚,持续18分钟后向西飞走。当天炸死1人,炸伤11人(死、伤者姓名不详)。炸毁县武装部(现东大街)院墙,炸毁四堰坪村造纸生产合作社纸厂一座,瓦房19间,其生产材料、存纸、器具等全毁,当时估价270万元。

  二、抗战时期郧西县人口伤亡情况
  1.直接人口伤亡。根据《湖北省第八区人口伤亡统计表》(1946年2月)显示:郧西县人口伤亡共计93人,其中,死亡32人,伤61人。详细情况如下表:

   2.抗战时期郧西籍军人伤亡情况。1937年抗战爆发,因兵源紧张,国民政府实行兵役制度改革。193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征兵制”法令,同年冬,本县开始实行“征兵制”。首先按乡、镇、联保、甲、牌进行户口登记,造报青年实有年龄,凡年满18~25周岁男性公民,为适龄壮丁,属应征范围。在适龄壮丁中,分现役、缓役、免役三种。即高中以上学生(含各级学生和独子)缓征,身体畸形或有痼疾者免征。年度征兵,先由保、甲户籍干事造花名册,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抽签,中签者即为应征对象。兄弟多的先服现役。以穷苦农民子弟应征服役者多,凡不从者,就以绳捆索绑捕捉强征,人们称其为“拉壮丁”。根据《郧西抗战史料》记载:自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至三十四年八月(1936年至1945年8月),郧西共出征抗战16655人(此数在“郧西抗战史料”中为16653人,统计有误。按《郧西县志》第181页“出征壮丁数统计表”合计为 16655人)。全县因逃难躲兵而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家庭无数。
  抗战期间,郧西共出征抗战16655人,阵亡奉令发有抚恤金者计244人(《郧西抗战史料》统计的“246人”有误,按其后附的阵亡名录统计应为244人);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者883人(根据郧西县志办1983年统计的《郧西抗战出征失踪人员登记表》),共计1117人。

    三、抗战期间郧西县人民遭受的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郧西财产损失可分为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两项,以间接损失据多。仅本次调查资料统计:直接财产损失金额为53299.33元,间接财产损失金额为7254087.22元,共计财产损失金额为7307386.55元(1937年7月价值)。同时,因为构筑国防工事、道路等损失的森林、土地等财产,由于缺乏资料依据,无法计算。
  (一)直接财产损失。
  根据本次调查,抗战期间,郧西直接财产损失即为日机轰炸造成的房屋、器具、牲畜等损失。可分为社会直接财产损失和居民直接财产损失两类。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郧西县直接财产损失为53299.33元。
  1、社会直接财产损失。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18501.14元。
  根据《湖北省各县属机关团体直接损失统计》(1946年2月编制)显示:郧西建筑费损失756万元,器具损失135万元,共计891万元;另据《湖北省第八区房屋损毁统计》(1946年2月编制)记载,损毁公共房屋3栋,价值3860万元。两项合计4751万元。以1946年2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2567.95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4751万元÷2567.95元≈)18501.14元。
  2、居民直接财产损失。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34798.19元。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抗战时期,郧西居民直接财产损失即为日机两次轰炸炸毁的居民房屋、衣物、牲畜、粮食、器具等损失。根据湖北省社会处统计室(1946年2月编制)《湖北省第八区房物损毁统计》和《湖北省第八衣物牲畜损失统计》显示:损毁私人房屋22栋,价值3510万元;衣物9213件,3628万元;牲畜72头,价值212万元;其它1586万元;共计8936万元。以1946年2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8936万元÷2567.95≈)34798.19元。
  (二)间接财产损失。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郧西县抗战时期间接财产损失可分为财税损失、自卫队支出经费损失、办理征兵事项损失、办理军粮事项损失、迁移防空事项损失、构筑国防工事奉配木料及运费损失、供养难民和军队损失、难民入驻导致工厂停产损失、“抗日优军捐”损失、战时公债损失、日机轰炸伤亡者医药及安葬费损失、国民兵壮丁及乡保干部组训人力工资损失、征用民夫工资损失、兵役人力工资损失共计14项。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共计为7254087.22元。
  1、财税短收损失。根据有资料可查的统计,郧西县抗战期间财税损失有田赋、契税、营业税三项。据本次统计共计44030.98元(1937年7月价值)。其中:(1)田赋税收损失。据统计,郧西县在1937、1938年、1939、1940和1941年的5年田赋收入中,分别以1937年7月至1941年各年12月的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折算1937年的价值应为25125.43元。(2)契税损失。据湖北省政府统计室统计,郧西县在1937年到1939年的两年半中契税损失分别以1937、1938、1939年各年12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1.06、1.5、2.91折算1937年7月价值为15294.42元。(3)营业税损失。根据湖北省政府社会处、统计室统计,郧西县属营业税收入损失,分别以1937年12月、1938年12月、1939年6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1.07、1.50、1.93折算1937年7月价值应为3611.13元。
  2、自卫队支出经费损失。根据“民国二十八年自卫队预算经费”可推出抗战8年零8个月郧西支付的自卫队经费为282730.75元。以1939年全国统一的物价指数增长倍数2.06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为137247.94元。
  3、办理征兵事项使生产额之减少及费用之增加损失。据《郧西县抗战史料》记载: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三十四年(1945),因办理征兵事项,使可获生产额之减少及费用之增加共折合国币254131780万元。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913200329.17元,按照1936年全县总人口23万人计算,人均3970.44元。
  4、办理军粮使可获生产额减少及费用增加损失。在抗战中,郧西为办理军粮征用大批民工,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加大了财政开支。据《郧西县抗战史料》记载:仅民国三十至三十四年八月(1941年至1945年8月),全县因办理军粮损失折合(国币)11256881399元。以1945年8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2782.87折算1937年7月价值为4045061.9元。
  5、迁移、防空设备、疏散、救济、抚恤等项损失。抗战期间,为了预防日机轰炸,县政府一方面增添防空设备,一方面号召动员县城附近群众家家户户挖防空洞,一有飞机响声,立即号召组织群众疏散。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使可获生产额大幅度减少,工商业、银行等受到极大经济损失,政府因办理防空事项和救济疏散人口增加大批开支,增加财政负担。郧西迁移、防空、疏散、救济抚恤费损失及因此导致的各行各业损失,共计128506.07元(1937年7月价值)。
  6、构筑国防工事奉配木料及运费损失。抗战期间,因修筑、改建“老白”公路羊尾段以及经办襄樊国防工事,不仅使郧西人民遭受繁重的劳役之苦,而且因修路和多次奉配木料,损坏了大遍土地和森林。据本次统计,仅木料及运费共计损失93477.16元(1937年价值)。
  7、供养难民及军队损失。抗战时期,由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先后沦陷,四面八方流亡至郧西的难民全由郧西人民负担供养。其中,难民多为自由结伙而来,学生为上级有关部门集体安排来的,伤兵、军队、家属多由军队和第五战区调配而来。县内经常看到土门、香口、黄云一带成群结队向西沿途乞讨的难民,每天不下数百千人,每月至少要过往两三万人。据本次调查资料统计郧西抗战期间供养难民及军队人员费用损失共计940096.72元(1937年7月价值)。
  8、难民入驻导致工厂停厂损失。根据《郧西抗战史料》记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夏,日军侵占河南淅川和湖北老河口时,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及其眷属、伤兵撤驻郧西约万余人,城关内外人满为患。县办民生工厂主要纺纱织布,效益颇佳,因难民入驻而无形停产,造成工厂生产损失125万元之多。按“模糊处理数据方法”,“夏”为4~6月;以1945年5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1934.26元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应为646.24元。
  9、“抗日优军捐”损失。1945年,日军占领老河口一带至均县草店。2月6日,国民党后防军属伤病残官兵撤退至郧西2.2余万人,骡马500余匹。分驻在六官坪、北隅、茨沟、四堰坪、黑龙庙等地,一切军用物资、粮油全由地方供给。据田粮处报告:截止当年四月底,已拨粮食2.4万石(每石400斤。原资料注明),五月又奉配军粮2.8万石,全县粮食已搜罗一空,并挪用天河口22供应站尚存均县小麦10万余斤,拟请就地兑拨,以救军需。其粮食差价,恳求政府尽快解决,以利继续委购军粮。规定一切军需供给均按军价付款(当时军价低于市价)。共计差价12800万元(法币)。后经决定,除粮食减半补贴和城镇居民、商店分担3000万元外,其余按全县121个大保,每保分摊800余万元.时称“抗日优军捐”。以1945年2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1123.86折算1937年7月价值为113893.19元。
  10、“战时公债”损失。据《郧西县杂史》第63页记载:1937年至1939年3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向全国发行各种公债7次,计100多亿元,名称有救国公债、战时公债、关金公债、国防公债、赈济公债、建设公债、军需公债等。另外,每省以本省名义最少都发行过一次公债。其中,1937年,湖北省政府发行公债500万元。分配到郧西县的公债任务37500元,为“战时公债”。实际完成42000元,超额4500元。其它公债无法查悉。以1937年12月全国物价指数增长倍数1.07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为39252.34元。
  11、支付日机轰炸伤、亡者医药、安葬费损失。抗战时期,日机两次袭击轰炸郧西县城,共死伤31人,县政府共支付死伤者医药、安葬费计201.39元(1937年7月价值)。
  12、国民兵、壮丁、乡保干部组训损失。根据《郧西抗战史料》记载的“本县各级人民团体及自由职业社会团体均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四年(1945)先后组织成立,共60个单位轮流调训,由负责人员讲习抗战情形,进行行军教育,并利用国民月会、纪念周将人民集中训练”和乡保人员“按新县制整编,全县19个乡镇,311保,2729甲之乡镇保人员均经训练合格以报行政令为工作原则”可推想,由此增加的经费给郧西本来贫乏的经济又增加的负担及给人民生产和经济带来的损失。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全县仅有资料可查的训练人数达42145人,其人力工资损失折算为1937年7月的价值为25542.32元。
  13、征用民夫人力工资损失。根据《郧西县抗战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因修筑“老白”、“均安”、“汉白”国防工事及运送军需物资粮食,先后征用郧西民工437185人次,民夫人力工资损失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为96063.50元。
  14、兵役人力工资损失。郧西自民国二十五至民国三十四年八月(1936年至1945年8月)先后出征兵役16655人投身抗战前线。以民国二十六年六月(1937年6月) “郧西县雇农年工工资 20元、月工工资3元”标准,其人力工资损失折算为1937年7月价值为1498747.47元。
  四、抗日战争带给郧西人民的深重灾难
  8年抗战,日军的侵略行经使郧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到前所未有的危害和损失。仅以人口、人民负担、经济损失等三个方面为例。
  (一)人口锐减。
  抗战期间,由于日机轰炸及战场阵亡、失踪,加之水、旱灾害,使郧西人口遭受严重的伤亡,导致人口锐减。1936年,全县总人口为235284人,到抗战后的1946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仅为181962人,抗战期间共减少53322人,减少22.66%,人口性别比由1936年的131.59下降为1945年的112.2。

  人口结构比较表

    

  (二)人民背负沉重负担。
  抗战期间,郧西人民除了承受兵役、征用民夫、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负担外,另有一方面是供养难民及军队人员给人民带来的经济和生活负担。8年抗战,郧西人民供养了从东北、山东、河南、安徽、江浙及本省沦陷区逃难来的大批流亡难民、学生、伤病员、后方医院及军队、家属等,仅有资料可查,1941年、1942年,供养安徽阜阳等外来流亡学生1100余人,直至解放前夕。1944年至1945年,日寇占领老河口后,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的后方军队、后方医院、伤残官兵、家属等三万余人,其中,多数驻三、四年,一切费用开支全由郧西人民负担。由此郧西人民背负的经济和生活负担可想而知。
  (三)森林遭受严重破坏。
  抗战期间,修筑和改善“老白”公路的“板白段”,途经郧西羊尾镇16公里,沿途损坏的土地、森林无资料查悉。特别是因为构筑襄均、老白等沿江国防工事,奉配圆木、方木、板木计31285件。其中仅1943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分配郧西木料8000件,由于事先未说明规格,两次上交木料未通过验收,又二、三次地向群众摊派,沿途送木料的人牵线不断,时间持续半年之久,每次放木排20多个,由八只木船押运到襄樊五战区土方办事处,供修筑沿江国防工事之用。致使森林树木大遍砍伐,而且是择优而伐。到郧西1947年解放前夕,郧西森林覆盖率由民国前期的80%左右下降到60%左右。
  (四)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抗战期间,一方面由于国民党的第五战区的大批后方军队、医院、伤残官兵、眷属的入驻,军用食粮、物资按军价付款,由地方补贴(当时湖北省国民政府批准郧西物价为:大米由每市斤100元增长到400元,军价60元;食油每市斤价300元,军价200元;猪肉每市斤500元,军价260元;木柴每担价30元,军价16元)。一方面因为日军对交通、物资的残酷封锁,外地货物运不进山,山里的大批土特产运不出去,导致山区物资严重紧缺。特别是食盐严重紧缺,政府为解决食盐,多次派民工数千人到四川大宁(川东、巫溪县北)背盐,运回食盐数十万斤,解决郧西军用民需。由此造成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市场混乱,人心动荡,致使郧西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到三十六年(1947年)解放止,10年间,法币贬值剧烈。据民国三十五年四月,郧西县一届二次参议会议记录载:“抗战八年,物价超过战前的3000倍以上,而工资只增长150倍,公教人员每月收入3万元左右,实际不及抗战前10元”。在城乡市场上,从生活必需品到土特产品,无不闻风而涨,买者卖者惶惶不安,人人争存实物,谁也不愿票子在手里过夜,以免贬值。农民甘愿忍受以货易物的痛苦而不用法币,法币完全丧失信用。以至于老百姓说“那时拿一捆票子还买不到一斤盐”。仅此,抗战8年给郧西人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生活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以上数字的史料均来自官方资料。
  (执笔人:李柏青、范京平。本次发表时,郧西县史志办略有删节和调整)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