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故事

“寸纱不落地”精神永放光芒

发布日期: 来源:

杨 柬

襄樊棉纺厂职工用勤俭袋收集线头。

  1963年6月,在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湖北襄樊棉织厂被树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当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接见襄樊棉织厂代表梁彦斌。7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发扬勤俭办企业的革命精神,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一文,高度评价“襄樊棉织厂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之风,是企业兴旺之风。”

  “寸纱不落地”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激励着一代代纺织人献身纺织事业,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一面旗帜和精神标杆。

“寸纱不落地”精神产生的背景

  因受1958年“大跃进”运动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续几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1962年10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和襄阳地委、襄樊(县级,隶属于襄阳地区)市委指示精神,襄樊棉织厂开展了以支援农业为目的,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动力,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

  襄樊棉织厂兴办于20世纪50年代,办厂之初困难重重。1953年春,党组织派时任襄阳国营大众烟厂副经理梁彦斌到襄樊棉织厂担任经理兼政治指导员。梁彦斌到任后立足发展生产,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带领工人走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的道路。正当梁彦斌考虑如何从降低成本入手抓效益时,她有天在车间发现导线女工郑士华把散落在地上的短纱线头都细心捡了起来,积少成多,交到厂里作为原材料二次利用。梁彦斌立刻意识到郑士华这一举动体现的不仅是职工主人翁精神,更是增产节约的生动典型,于是专门组织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向郑士华学习,并响亮提出:“长纱短纱,见了就抓,确保寸纱不落地!”

  从此,襄樊棉织厂全体职工学会变废为宝、勤俭节约,从细微处为工厂降成本、为国家作贡献蔚成风气,“寸纱不落地”精神很快成为全厂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并不断发扬光大,扩展到节约一厘钱、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等等。厂里更是将“寸纱不落地”同实行经济核算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推行埋头苦干、增产节约、讲求效益的生动实践,既培养了企业管理人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又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寸纱不落地”精神经中央媒体报道传遍全国,成为20世纪60年代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

“寸纱不落地”精神的形成和发扬

  勤俭创业抓节约,“寸纱不落地”精神成为办厂、兴厂之魂。当年,襄樊棉织厂车间每台织布机的横梁上都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乱纱头。工人们说:“这是勤俭袋。我们勤俭办企业就是打这儿开始的。”全厂职工以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为荣,真正做到了时时勤俭、事事勤俭、处处勤俭,“寸纱不落地”精神成了办厂、兴厂之魂。

  技术改革抓创新,“寸纱不落地”精神进入新境界。在“寸纱不落地”精神引领下,襄樊棉织厂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在坚持走勤俭办企业、增加生产之路的同时,大搞技术革新,改变工厂生产面貌,把落后的手工作坊逐步改造成了机械化生产企业,使产值、利润连年翻番。

  严把质量抓管理,“寸纱不落地”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在“寸纱不落地”精神鼓舞下,襄樊棉织厂不仅将厉行节约作为第一宗旨,同时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狠抓质量管理,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成本不断降低,企业管理工作和产品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寸纱不落地”精神得到高度肯定和全国推广

  1963年4月9日,《湖北日报》发表了省委书记王任重撰写的《一面红旗》的文章,刊登了有关襄樊棉织厂的《勤俭创业,天长地久》的通讯。湖北省委随即发出向襄樊棉织厂学习的通知。1963年4月12日,襄阳地委下发通知,组织全地区工业、交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襄樊棉织厂先进事迹。1963年6月,襄樊棉织厂作为全国勤俭办企业先进单位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襄樊棉织厂被国务院树立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7月2日,梁彦斌等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代表在中南海受到周总理接见并亲切合影留念。

  1964年4月30日,时任中共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来到襄樊棉织厂看望全厂职工。

  1965年4月,襄樊棉织厂工人冯宝聚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6年4月开始,勤俭办企业的一面红旗——湖北省襄樊棉织厂先进事迹展览在省内各地巡回展出,引起很大反响。

  襄樊棉织厂的成长壮大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襄樊棉织厂创立的“寸纱不落地”精神蕴含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厂、艰苦创业的深邃内涵,是特殊艰苦年代共产党人敢于拼搏、善于奋斗、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时代写照,极大鼓舞了全国工业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的斗志,其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襄阳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