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奋进历程

长征驿站——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发布日期: 来源:

  “石窝窝,山连山,茅草路,五寸宽。背笼背,担子担,一天难上一架山。”这是鄂豫陕边一首反映当地地形地貌的民谣,险恶的环境,复杂的地形,却是被国民党重兵围剿的红二十五军的最佳战场。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经过二十余天的奔袭,从鄂豫皖根据地长驱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几十倍于己之敌的围堵,来到了陕西洛南。在此地庾家河,红二十五军经过一场正副军长都身受重伤的恶战,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尾追。暂时摆脱困境的红二十五军立即作出了“这里是适应我们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判断,提出“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战斗方针。

  随后,这支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娃娃军”以大回旋行动,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发动群众、横扫民团,迅速打开了斗争局面。到1935年初,开辟了镇安、山阳、旬阳、郧西四县边区根据地,奠定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红二十五军在三省边区迂回抗敌、创建并逐步稳固了鄂豫陕根据地。整个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人口约50万,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主力红军增至3700人;另外还有游击师、抗捐军等地方武装2000余人。

  1935年元宵节,郧西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后的广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周围十几里的回、汉农民听说红军大部队要在这里开祝捷会,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争相目睹红军的风采。刚打了胜仗的红军战士们身穿灰蓝色军服,头戴八角帽,腰扎宽皮带,腿扎绑腿,身背武器,英姿勃发。会场前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四排100多挺轻重机关枪,锃光发亮。

  这是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军部第二次进驻郧西。在半年时间里,红军给郧西带来一片新天地: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捐、抗税、抗粮、抗丁、抗债)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短短两个月就在郧西境内开辟了五块新苏区,建立了一个区、46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抽出骨干力量,帮助组建抗捐军、游击队、第六游击师和第七游击师等地方人民武装;在郧西大磨沟举办训练班,培训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领导干部,提高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军事技术和作战能力。红二十五军和鄂陕游击司令部及地方游击队、抗捐军的活动遍及郧西县的绝大部分地区,活动范围近30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强;根据地人口约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0%强。郧西人民热烈拥护红军,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昂首高唱红色歌谣:“不爱物,不爱财,百姓爱的苏维埃。苏维埃,权力大,土豪劣绅谁不怕。斗恶霸,分田地,烧了文书卖身契。吃人虫,来清算,砸碎千年铁锁链。苏维埃,来撑腰,穷人说话声也高。”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继续北上,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又组建成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对鄂豫陕根据地的存在,《人民日报》曾载文称:这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红色荆楚》第二卷·节点)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