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炀 李云飞 李斌
在纪念好省长张体学诞辰100周年(1915—2015)、逝世42周年(1973—2015)周年之际,我们最怀念他在黄石大冶指导工作的战斗岁月,特别是他领导黄石大冶的治水事业。
黄石与大冶市地处长江中游,是易受水灾的地市。长江水系贯穿全市境域,长江两岸有众多河流、湖泊、水源十分充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航运、灌溉、养殖和水利利用等有利条件。但是,由于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为不均,加上巨量过境洪水,给沿江人民带来了频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据记载,长江在1911—1949年的39年间,共发生大小水灾37次,其中较大10次。1931年长江洪水仅只使黄石大冶的保生堤、四顾堤先后漫溃,江湖两岸受淹五万六千余户,倒塌房屋千间,死亡百人。广大劳苦群众流离失所,到处呈现一片凄凉惨景,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洪水泛滥逞凶狂,两岸百姓活遭殃,天灾人祸加剥削,半丰糠菜半年粮。”解放前夕在大冶担任过中心县委书记的张体学同志深有感受地说,这是解放前沿江人民生活真实写照。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委十分关心重视水利建设,坚持不懈地领导黄石及大冶人民开展除水灾,兴水利的斗争。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结束了解放前“三年两旱、十年九淹”悲惨历史。这是黄石大冶社会主义建设光辉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前无古人的业绩!这些当然归功党中央、省、市委和黄石大冶人民。其中好省长张体学的开拓性工作和卓越贡献,永远铭刻在全市240万人民心中。
解放后,担任省领导的张体学同志时刻把群众疾苦记在心上,张省长多次深入灾区检查指导长江沿岸及湖区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首先加高培厚了堤防。在沿江及湖区干支流上游,拦河筑坎,新建中小水库73处,可蓄水50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同时修建了灌溉泵站150多处,总装机容量15000瓦,初步减轻了沿江两岸和湖区的水旱灾害,为了彻底根治沿江及大冶湖灾害,造福千秋万代。体学同志多次带工作组深入黄石长江两岸和大冶湖区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听取大冶县委汇报,特别是1970年4月24日至29日,张体学带来省委工作组与黄石市及大冶县领导直奔黄石长江两岸的各防洪险段二百二和四顾闸,吃住在这里。张体学解放后任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了解到大冶人民修江堤建闸的一百多年历史,弄清四顾闸工程始建于1900年。由于这些工程建造时间长,有的年久失修抗洪排涝标准低,黄石沿江及大冶湖区的洪涝水旱灾情仍然十分严重,他决定亲自与市、县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为彻底根治黄石长江两岸险段及大冶湖排涝枢纽工程,规划设计雄伟壮丽的蓝图。这就是我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的大冶湖区排涝枢纽工程。它由四顾闸、大冶湖水泵站、大冶湖大闸和大冶湖长江干堤组成。直接保护黄石市、大冶市(原来的大冶县现改为县级市),阳新县沿江沿湖两岸3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着江湖沿岸及湖30万亩农田及垦植面积13.2万亩的安全,保护着江湖沿岸滨江滨湖十几家中央及省、市大中型工矿企业,百余家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安全,是沿江和大冶湖唯一的重要防洪屏障。具有防洪、排涝、导航、灌溉和陆路交通综合功能。体学同志经过在黄石大冶长江险段及大冶湖区五天夜以继日的战斗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根治规划设计任务后,于1970年6月底从黄石大冶返回省委,就召集有关会议议论证完毕,批准了这项规划,实际拨款10021984.9元。同年8月,张省长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动员起来,打一场根治大冶湖的人民战争”的动员令。吹响了实施建造这项宏伟工程的进军号角。紧接着十万治江治湖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湖区。1972年是大闸和泵站进入全面施工的一年,参加建设的人们积极响应省长号令,要为革命治江治湖,为四化修闸建站,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几年来,这个建设工地共评选了先进单位1500多个,先进生产者25000人次,有的还光荣地出席了县、市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组织了一支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队伍,深入现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者们自力更生在工地办起了碎石场、锯木厂、维修车间、预制厂和板车厂,不仅为施工提供了大批施工材料和机具,而且还培养了五百多名施工技术队伍,解决了工地施工材料、机具不足和技术力量缺乏的困难。特别是1973年安装闸门,当时正是汛期,闸门宽度六米,而吊装路面宽仅3.6米,左岸是11米高的厂房峭壁,右边是14米深的悬岩,在这样艰难险恶的条件下吊装,难度很大。吊装班的同志们人人动脑筋,人人出谋献策,他们采用钢轨拖运,减少摩擦振动。保证了闸门平衡安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几年来,他们共吊装了单机容量1600千瓦的电机、水泵机组7500千伏安变压器3台,3至11吨的钢板闸门16块,1至2.5吨的垦面板170块,同时还用空中飞索的办法,为双面拱桥吊装了几千块水泥混凝土构件。吊装班的先进事迹,只不过是大冶湖建设中许多突出事迹的一部分。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共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石方27万立方米,垒砌块石45000立方米,浇灌混凝土2万立方米,完成标工320万个。1972年,咆哮的洪水经过新建的四孔大闸,抡排入江,大冶湖闸第一次发挥了效益。1973年7月10日,高压线路传来了一股强大的电流,泵站厂房机器轰鸣,汹涌的湖水,通过泵站流道翻越四顾山,奔向滔滔的扬子江。1974年汛期,湖区大雨倾盆从6月9日至7月8日,连续降雨400毫米,内湖水位迅猛上涨,泵站6台机组同时起排,在短短的20天内,排除渍水1.5亿立方米。当云收雨住的时候,人们喜看湖区13万亩农田金黄的谷穗迎风摆动,个个激情满怀、心潮澎湃。大冶、阳新两县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实现了,百里长湖奏起了阵阵凯歌,万倾良田传来了丰收的捷报。
从1973年泵站建成到1981年,共开机46次,安全运行23160台时累计排水21.5立方米,为大冶湖正常蓄水量的4倍。特别是1980年,泵站发挥了巨大威力,为战胜特大洪涝灾害六次开机,安全运行2807台时,排水2.7亿立方米。6月19日夜,大冶降雨100多毫米,城关街道都被淹没,大冶湖水猛涨,垦区面临溃堤的危险,县政府一声令下,泵站6台机组全部起动排水,只两三天的时间,水随人愿退到了规定的水位;保证了湖区农田增产丰收。
据统计,七年来湖区共增产粮食45000多万斤。现在闸站枢纽工程不仅遇涝能排,而且遇旱能灌;1978年抗大旱时,经闸引进江水3070立方米,保持湖水位在16.5米以上;为沿湖提水灌溉提供了水源,保证了沿湖两县28万亩农田的抗旱保收。“灾年不见灾”为湖区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大冶湖排水枢纽工程,由装机9600千瓦泵站,四孔排水闸、15000千伏安变压电站、17华里长的引排主港及双曲拱桥等五个部分组成。泵站隐蔽在四顾山鞍部,排水闸高耸在山头,引排水主港环抱四顾山麓,双曲拱桥飞架主港南北,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把她们联成一个整体。
1、泵站厂房分四层,全高27米,相当于人居楼房。泵房长52米,净宽21米,泵房内共装6台大型电动机和6台大型水泵。水泵叶轮直径2.6米,每秒钟可抽水23至28立方米,6台合计每秒钟抽水138至168立方米;每台电动机直径4米,单机容量1600千瓦,总容量9600千瓦,折合12960匹马力,相当于6至8马力的抽水机1851台。所装置的电动抽水设备完全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是我省较大的电力排灌站之一。
2、排水闸全高23.2米,全长40米,四个排水孔,每孔净宽6米,净高6米,当内外水位淹没闸拱时,上下游水位差0.2米,每秒可排水300立方米。自排能力相当于四顾闸的6倍。四扇闸门全是钢板加工制成,每扇净重11吨,采用电动卷扬机启闭,操作简便,运用自如。
3、输变电工程,包括17公里高压线和容量15000千伏安变电站,内安装7500千伏安大变压器两台,除供大冶湖泵站用电外,还可供周围大冶、阳新地区工农业用电。
4、引排水主港,全长14华里,底宽80米,由大冶湖心磊山圹直通四顾闸南麓后,分成泵站、大闸两条引水支港,泵站支港长60米,大闸支港长500米,磊山圹出水底高程为海拔13.5米,闸站进口引水港底高程12.5米,堤面高程为海拔26.5米,排水主港由泵站、大闸两条支港组成(泵站港长90米,大闸港长120米),在四顾山北麓三山之闸,合排入长江大港(全长约1华里)。交汇主港底高程为海拔12.5米,底宽为45米。
5、双曲拱大桥,桥型采用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双曲拱,除四个墩座外,其余部件系预制吊装。全桥共分三孔,每孔净跨30米,全长110米,全高14.5米,桥面宽6.2米,荷载最大限值汽-10,这座桥对沟通大冶、阳新两地的交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加强工农联盟起了纽带作用。
大冶湖排水枢纽工程为排除大冶湖渍水敞开了咽喉,同时为控制湖区水位在16.5至20米之间,促进湖区农业生产起了保证作用。当长江水位低于湖水时,日降雨量300毫米,三天三夜通过大闸可排入长江。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时,就用泵站排,日排水量达1300万立方米。在1998年特大洪水面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冶湖排水枢纽工程又是一项水利、水产、航运、绿化综合开发工程。它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冶、阳新两县沿湖地区的面貌。
今天我们缅怀好省长张体学,追思他对黄石大冶水利事业的关心支持和作出的贡献,就是要继承他的遗志,发扬他的精神,发展水利事业,造福黄石人民。
(湖北省黄石市新四军研究会供稿)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