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研究文章

中原突围后的游击战争

发布日期: 2016-05-10 来源:

肖  健

突出重围以后

  1946年8月,中原军区所属的江汉军区部队与中原军区一纵队主力在鄂西北武当山地区会师,标志着中原南路突围部队第一个战役——突破敌人重围、实行战略转移,胜利结束。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指示,第一纵队和江汉军区组成了以王树声同志为书记、司令员兼政委的鄂西北区党委和军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与中原军区李先念、任质斌同志所率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创建豫、鄂、陕根据地并肩作战。继续完成中央指示的“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部队取得胜利的战略任务”。鉴于当时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尽管突围到达鄂西北的我军兵力有9个团(一纵队5个,江汉军区4个),仍不能遏制敌人的尾追和清剿。在此情况下,中原局指名派江汉军区副政委李人林“率一团精干部队,带一部电台,东渡汉水,开创大洪山、桐柏山(原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同年9月,李人林同志率领江汉独立旅一团4个连东渡汉水,部队即改番号为江汉游击支队。李人林任支队长兼政委,一团团长钟春林任参谋长。由于在独立行动、频繁作战中,得到正确指挥和严酷锻炼,部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敌人的作战能力,都得以迅速提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部队作战100余次,歼敌2000余人,牵制敌正规军3个旅(即整编六十六师一九九旅,整编七十二师新十三旅、新十五旅),鄂、豫两省保安团、保安大队14个,共计30000余人。我军从打小胜仗开始,出奇制胜,士气高涨,越战越勇。在精神上、心理上都完全扫除了突围初期由于走路多打仗少、打胜仗更少而产生的失败情绪。部队虽然天天行军打仗,伤亡和掉队却很少发生,成了一个斗志旺盛、能走善打的英雄群体。对已成为国民党后方腹地的武汉及鄂中、鄂北、豫南一带敌人,造成很大威胁,敌人不得不从鄂东、鄂西北清剿我军的兵力中,抽调正规军3个旅和大量保安团、队,来对付我们。
  一支数百人的游击武装,为什么能在解放战争初期,在敌人的后方腹地,在强敌追堵围截之中,不仅能够生存坚持,发展壮大,而且还能节节胜利,跟上了全国的胜利步伐呢?回顾起来,除了中央和中原军区的英明指挥,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部队上下齐心奋战等诸多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支部队有一个以李人林为首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他们政治坚定,胆识过人,经验丰富,英勇无畏,充分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此外,他们善于学习,勤于动脑,在游击战争的实践中,坚持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战略战术到指挥艺术,都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践活动,并留下了一件历史杰作,创造了许多既有益于当时的斗争,亦有益于后来发展、以弱胜强的战例。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游击战中较好地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的飞跃,出色地完成了中原军区和中央军委赋予的艰巨任务。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