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习近平的历史借鉴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 2018-04-02 来源:

卜宪群

  今天,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取得巨大成绩,但解决面临的许多难题仍然“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尊重与思考的态度,多次提出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务,形成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

历史借鉴观的核心内涵

  学习是一种借鉴,借鉴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学习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一贯重视历史借鉴。他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从这一思想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从多角度阐述了他历史借鉴观的具体内涵:
  一是借鉴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他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都给人以重要启示。他强调,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置手段并用。又比如,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再比如,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是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经验与教训。读史可以明智,可以观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许多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
  三是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认为,培育、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在许多讲话中,还具体探讨了中华民族在世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爱国、民本、自强、和同、信义、仁善、德治、均平等观念,指出这些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与理念,随着时代推移和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四是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借鉴观是开放的历史借鉴观。早在1996年,他就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要面向世界,吸取和借鉴全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十八大以后,他在高度重视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始终强调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倡导“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还深刻指出这种借鉴是时代的需要,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

历史借鉴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素有重视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的传统,强调政治家治国理政应当从现实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取舍、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与国家发展,历史与政治兴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高度紧密的关系。从历史中获得的爱国主义、民本思想、忧患意识等治国思想与方略,是我国历史上许多重大时期社会变革的精神源泉。
  例如,秦统一后,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对统一国家内部推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进行过激烈争论,而最终否认了分封制,全面采取郡县制的管理方式,正是李斯等一批政治家正确总结周以来历史经验的结果。汉初刘邦以“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自负,拒绝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经郦食其、叔孙通、陆贾等人的说服,终于懂得了礼仪教化的重要意义,遂命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于是陆贾“粗述存亡之征”,撰成《新语》十二篇。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秦代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的统治政策,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国策,影响着汉初几代君主的施政方针,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直接关系。魏晋时期,建立汉国的刘渊自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何)、陆(贾)无武,绛(周勃)、灌(婴)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耻也。”建立后赵的石勒虽不识字,却很注意学习历史,让人读给他听。有一次使人读《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劝汉高祖立六国后时,大惊道:“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当听到留侯(张良)谏,才说“赖有此耳”。这两位君主都不是汉族士大夫出身,而属少数民族,他们或对汉史人物有精深的研究,或对历史有深刻的见解,这对他们当时的政权建设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唐初名臣魏徵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对唐太宗的劝谏很多都是以历史经验为依据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十分重视历史学习,他曾说:“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通过研习历史,他不仅认识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而且深感“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通过《贞观政要》一书,我们不难看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为首的政治集团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有着莫大的关系。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