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发布日期: 2019-12-02 来源:

张占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在理论上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丰功伟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母体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学说,总结出了资本循环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释的“劳动价值论”等一系列理论,对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还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传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等重要著作,提出了“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一系列“四个现代化”的经济思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指导思想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借鉴了国外经济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和重要术语。一个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必定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遵循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观点和重要术语,比如“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现代产权制度、制度性交易成本、全要素生产率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厚滋养还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主张。早在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就注意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叔敖治楚则遵循使百姓“各得其所便”的原则;孔子提出了义主利从论,墨家则提出了生财节用论;战国时期,商君学派提出了农战论、本末论和人口论,荀况则提出了“强本论”;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善因论”,桓宽的《盐铁论》是世界上早期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宝贵文献。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本经济思想,比如,上古时期的《尚书》中记载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是习近平本人对经济问题探索与实践历史积淀的总结。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下乡当知青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奠定了自身深厚的马列功底。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的3年多的时间里,他下决心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率先在河北全省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英才等“兴县富民”政策。在福建工作的17年里,在厦门推动对外开放、在宁德探索摆脱贫困,在担任福建省长期间六年七下晋江,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推进闽台交流先行先试。在浙江工作5年,提出了“八八战略”总方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在上海工作期间,对如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带头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研判,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思想和战略部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点和逻辑主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时代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阶段和时代环境的客观因素,是一个新思想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其理论范式和学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解决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理论基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多层次的含义,不仅是对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性需求,还对精神层面的提升有了更高水平的渴望。事实上,有众多客观因素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主要民生领域的短板没有解决,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
  逻辑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失衡。怎样破解这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关系的最新变化,以往不注重质量提升的中低端供给难以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提质增效的转型转轨,增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可持续性,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人民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尤其是进入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特别是注重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各种规则标准制定,使现实世界开始由单极向多极、由单向向多向、由单方向多方转变,初步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安全互助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