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堂
春来最忆大别山,岭上开遍红杜鹃。一场春雨过后,4月下旬,英山县陶家河乡胡家湾村牛背脊骨山岭上的红杜鹃更加鲜艳夺目。
“胡家湾村有座山叫牛背脊骨,当年徐海东军长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村民挖战壕,运枪械,抬担架,救伤员,送水送饭……,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牛背脊骨战役红色传承馆,跟着讲解员,浏览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批又一批来自县内外的游客沉浸到火热的革命岁月中。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胡家湾村始终抓牢红色这根主线,唱响红色旋律,发展红色经济,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以红色精神激发绿色发展动力,打红色牌,走振兴路,建设药材、茶叶等绿色支柱产业,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一个“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的和美新村正在崛起!
薪火相传 赓续红色血脉
胡家湾村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红色土地。走进胡家湾村,红色元素无处不在,红色气息迎面扑来。
1932至1934年间,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来到大别山腹地陶家河建立革命根据地,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下令进行围剿,妄图剿灭红二十五军。1934年10月28日至30日,敌54师、47师气势汹汹地直扑陶家河,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胡家湾村牛背脊骨正式打响了。一时间狼烟四起,炮声隆隆,弹痕遍地,火光冲天……,面对4万国民党精锐之师,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剿,红二十五军3800 多名壮士毫不畏惧,坚守阵地,英勇杀敌,最终以280名红军壮烈牺牲,挡住了反动军匪的联合进攻,取得了牛背脊骨战役的最终胜利。
在当年烽火硝烟的日子里,胡家湾村老百姓与红军生死与共,鱼水情深,为牛背脊骨战斗的胜利作出无私的支援和巨大的奉献。这是红色的历史,也是红色的印记,更是红色的名片,红色基因流淌于胡家湾广大群众的血液里,他们不忘来时路,将红色血脉融入新时代,砥砺奋发,开拓向前。
红色,是胡家湾的主色调,也是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胡家湾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要指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守好红色根脉,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红色传承馆。已投入40多万元,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280平方米的牛背脊骨战役红色传承馆。传承馆以红二十五军历史人物、沿革表、长征路线图、军民鱼水情、革命战斗故事等内容分板块进行了布陈展示。特别是牛背脊骨战役,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了模拟再现,并收藏展出红二十五军战士用过的步枪、手榴弹等武器以及衣服、马灯等物品,系统地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岁月和光荣历史。
设立红色标识。在村主干道路两旁竖立火炬路灯,指引前进方向。在村部、路口等醒目处,标有红色指示路牌,以红军广场命名村文化广场,将村道路冠名为拥军路,并通过墙画、廊绘等形式,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描述当年激情燃烧的战斗历程。
挖掘红色故事。邀请写作爱好者到胡家湾采风,到群众中深入采访,已挖掘出《血战牛背脊骨》《母子救红军》等革命故事。通过宣传宣讲这些革命故事,回忆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如今胡家湾村,一处水井、一座小桥、一棵古树,甚至一块石头,都无不烙下红色印记,无不镶嵌红色元素,全村上下形成浓厚的红色氛围。
因势利导 激活红色资源
要保护好红色资源,更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胡家湾村立足实际,借势发力,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红色遗址开发和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红色经济,让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在牛背脊骨主战场遗址上,村两委倾力支持退伍军人、原村干部胡顺开发红色景点、景区。有军人情怀和红色情结的胡顺,怀揣在外创业辛辛苦苦赚来的400万元资金,成立牛背脊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立志在家乡发展红色旅游业,把牛背脊骨建成“英雄山”、“红军山”。
村两委负责路基土地山林征收、房屋和附属物的拆除、迁坟等方面工作,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修通了直达牛背脊骨主峰的5公里旅游公路。如今,在山上主战场遗址处,已修缮了24座烈士墓,建起了高大的“红二十五军牛背脊骨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维修了山顶上的古战壕、炮台、红军洞、红军泉等红色遗址遗迹。在牛背脊骨山麓,村里支持胡顺将闲置多年的林场进行重建和改造升级,已建成近3000平方米的四层现代化楼房“红军之家”,食堂、停车场等配套设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广大游客提供导游、餐饮、住宿等方面优质服务。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开发,昔日荒凉的牛背脊骨被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圣地。
牛背脊骨是英雄的山,红色的山,来这里春赏火红杜鹃,夏避炎炎酷暑,秋观漫山红叶,冬看雪压青松,一年四季风景美如画。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举着当年红军的旗帜,着红军装,走红军路,唱红军歌,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来这里重温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增强红色体验的真实感,现已开发红军饭、红军菜、红军床、红色购物等项目,既激发游客兴趣,形成红色印记,又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流通,带动村民依靠红色旅游增收致富。
如今,牛背脊骨作为战场展示带,已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总投资2.58亿元的园区项目将于2023年9月建成。展望将来,胡家湾的红色资源将得到全面激活,红色旅游经济会更加生机勃勃,火红兴旺。
以红促绿 做好绿色文章
仰红军之伟绩,思振兴之重任。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当下最好的把握,更是对未来最好的作答。胡家湾村坚持红色立村、绿色兴村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铸“红色”之魂,塑“绿色”之形,动员和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药材、茶叶等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胡家湾村海拔较高,烟霞氤氲,水清泉洌,气候偏凉,很适合中药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在药材生产上,村两委坚持不懈地念山场经,唱开发戏,不断扩规模,兴科技,活流通,在草、木、菌三大类药材上做文章。草本药以苍术、当归、柴胡、芍药、虎杖为主。木本药以杜仲、枣皮、厚朴为主,菌类药以天麻、茯苓为主。到2022年底,全村共有药材面积180亩,药材收入144万元,人均药材收入2400元。村民胡云国曾是贫困户,在村干部帮助下,2014年开始试种天麻,现已成为全村天麻种植大户,每年天麻收入有10多万元。
在茶叶生产上,坚持村里主导、大户引领,村合作社对结市场,服务全程化。村合作社引导村民发展无性系茶叶“乌牛早”和“鄂茶一号”,建设高标准茶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解决农户发展茶叶过程中的技术、加工、销售等难题。利用以建设成功的扶贫车间进行加工,提高茶叶品质。到2022年底,全村拥有新老茶园 420 亩,其中连片优质高产茶园 90亩,群众种茶收入210 万元,人均3476元。
在庭院经济发展上,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路边、水边、田边、地边空地见缝插针,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小药材、四季蔬菜、珍贵苗木、奇花异草,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村民种植的小辣椒、南瓜头、五茭白、四季豆等农特产品,成为武汉、黄冈、安庆等大中城市的“香饽饽”。
以红促绿,红绿辉映。村党支部书记林如利介绍说:“下一步,我们村将全力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建设,扩修S219至牛背脊骨红色旅游公路5公里。计划新发展茶叶基地30亩,新发展药材基地50亩,继续走绿色产业强村富民之路。大力加强环境整治,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保持全村常态化的绿化、美化和亮化,使我们村红色更鲜艳,绿色更迷人,和美更长远。”
从红色中走来,在绿色中崛起。胡家湾村不断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正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来源:中国老区网)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