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华 李婷婷 乐见 刘正杰
“刚接到电话,第三方检测数据出来了。我们今年刚收的油菜,亩产达255公斤、出油率达51%、油酸含量高达72%。”6月11日,咸宁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小刚难掩兴奋。
油菜丰收高产,水稻加快播种。近一个月来,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000亩油稻轮作区机声隆隆,收割机、旋耕机、打田机、植保无人机等轮番上阵,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咸宁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收割机在155亩高标准农田开镰收割金色稻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种业为先。”董小刚说,基地除了在市场上优选“福香9号”“华莘320”“金油杂9号”等高品质水稻、油菜种子开展规模化种植外,还着力引入航天育种技术,让种子上天;引进智慧低碳技术,探索低碳种田和以稻治涝,助力向阳湖迈向现代农业高地。
太空稻种 即将落地生根发芽
“等到月底找个大晴天,我们分批把这400粒太空水稻种子播种下去。”跟随董小刚的指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基地育种车间,见到保存在这里的太空水稻稻种。
5月26日,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赵辉,将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160克“太空种子”移交给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这160克“太空种子”经由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精心挑选,包含100克“航稻香1号”优质水稻种子和60克油菜种子。去年9月27日,这批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经历14天独特的太空环境洗礼后,于去年10月11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太空种子”归来后,要进入严格的地面选育阶段。由于咸宁冬季气温较低,种子回归后就被送往海南南繁基地。历经约半年的筛选与培育,这批来之不易的“太空种子”才移交给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该局将其中大部分水稻和油菜种子交付给湖北省农科院、武汉隆福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科研人员对其进行试验种植、变异性状观察和固定变异培育,全力挖掘“太空种子”潜力。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珍藏了10克“太空水稻种子”,将自主开展培育观察。
据介绍,航天育种是现代农业领域的一项极具创新性技术,它巧妙利用太空“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特殊环境,显著增强诱导作物种子变异,从而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进程。相较传统地面育种方法,航天育种能够大幅缩短育种周期,更快培育出高产、抗病、抗倒伏的优质品种。
“‘航稻香1号’种子我们种了多年,产量、香型都很好,但生长周期、抗倒伏能力达不到预期。这些‘太空种子’,我们后续可利用分子介入、基因剪切等技术,力争将其生长周期从此前的120天缩短到100天以内,并进一步提高抗倒伏能力。”董小刚说,公司已在8000亩油稻轮作区划出100亩土地,开展水稻、油菜种子的培育试验。根据预测,在向阳湖,“航稻香1号”水稻品种有望在2年到4年内完成试种。一旦试种成功,应用到“稻虾轮作”模式后,小龙虾的上市时间可进一步拉长,水稻播种时间可延至7月底,两者之间的衔接更为顺畅、灵活,将大大提升农业综合经营效益。
种耕粮一体化 实现以稻治涝
走进咸宁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大片高标准农田在眼前铺展。再过三四个月,这里将迎来“颗粒归仓”的丰收盛景。
余腊英介绍,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所在的区域为咸宁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前身是向阳湖农场。1980年,向阳湖农场引进良种奶牛1000余头,改建为咸宁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开始发展农牧业。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化脚步的加快,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农户散养奶牛已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奶牛场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咸安区委、区政府成立咸宁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与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合署办公。2022年4月,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启动。2023年6月,良种场引进北大荒农服团队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规模化、智慧化、工业化管理,率先实现水稻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种植,首季种植的5000多亩水稻获得丰收。
彼时,董小刚正是北大荒农服团队派驻奶牛场的负责人。“我们播种时间晚了近一个月,但亩产最高达1200斤,比周边农户高出不少。”董小刚坦言,第一年,在面临土地整治条件不足、极端天气影响等多重困难下,他们依靠先进的种子制备技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4年,董小刚团队注资800多万元与咸安区经发集团携手成立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经营全区“小田变大田、山上换山下、高标准农田治理”等业务。
向阳湖地势低,容易发生涝灾。“我们要通过‘种耕粮’一体化,实现以稻治涝。”董小刚表示。为此,他们除了在种子上加大引进和培育外,还投资数百万元新建智慧农业平台,开展智慧种田。为补齐粮食加工短板,他们推动咸安区经发集团新建大米加工厂,加快打造属于向阳湖的优质大米加工品牌。
植入微藻 让土壤减碳
“种田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抢了子孙的饭碗。”接受采访时,哈工大工科出身的董小刚多次提及这句话。在他看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改善土壤质量。
董小刚说,2个多月前,他们已与江汉大学微藻技术科研团队、北京土壤方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建设向阳湖万亩稻田智慧低碳农业示范项目,旨在打造集低碳农业示范、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方将在研发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重点推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稻田甲烷减排、优质稻米品牌建设等工作。
江汉大学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研究院院长胡长峰介绍,微藻是一种单细胞植物。研究表明,将特定种类的微藻植入水稻土壤中,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微藻的生长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稻米品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下月初,他们计划往试验田里投放微藻,对土壤进行减碳。”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扬介绍,预计试验田水稻增产10%以上,肥料使用量减少20%—30%。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