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发布日期:
2006-04-21
来源:
一、1949-1978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
即怎样认识成就与失误,这29年为1979年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什么基础和条件。
研究断代史必须看到前后两个阶段,即前因后果。
1、前因: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连年战争和分裂,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通货膨胀严重。
2、后果:1978年以后的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9?3%)。有三个因素:一是政治因素(包括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凝聚力;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和控制力),二是经济遗产: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生产能力、潜力(包括农业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三是国际因素:比较稳定的国际关系,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恢复,大国地位的确立。
3、怎样看待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高积累、处延型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快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建国初期的国情:刚独立,台湾还没有解放,又爆发朝鲜战争,经济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血的教训。
2、苏联的榜样作用
3、中国重工业也的确太落后,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成为体系,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安全极不相称
三、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1、新民主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和政策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2、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期(1953-1956)
3、“大跃进”时期及其以后
4、公有制经济运行中的问题(1)国营企业;(2)集体经济。
四、计划与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建国初期的短缺状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市场的矛盾(高速度、高积累、政府主导)
五、城乡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城乡二元经济并不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它是旧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元经济问题、积累问题(剪刀差),人口流动问题
六、中央与地方(包括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有经济成本的。即要保持中央的控制力和制度的相对统一。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作者在2005年第12期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