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家谱里的红色传奇

发布日期: 2021-09-17 来源:

海冰 竺佳怡 夏明智 许培

  近期,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第十三届湖北晒谱节,以“红色家谱 家风传承”为主题,旨在弘扬湖北红色革命精神,宣扬优良家风。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主任戴波介绍,该馆一直将做好鄂籍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截至目前,该馆共计征集家谱2697种两万余册,修复家谱58种300余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中选取四件颇具代表性的“红色家谱”,向读者展示其中的革命荣光及红色基因的传承。

陈潭秋手迹现身,“红色家谱”激励后人前行

  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院子,这里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的故居。

  谱牒文化研究者、《义门陈回归庄大成宗谱》编委会主编陈义祥介绍,陈潭秋1896年出生于家境殷实的耕读之家,祖辈在当地是名望人士。陈潭秋的哥哥陈树三是辛亥革命元勋,弟弟陈荫林同为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均取得非凡成就。陈潭秋家谱四修《陈氏宗谱》卷,记述了陈潭秋一生爱国爱党的光辉事迹。

  1916年,陈潭秋进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阅读进步刊物,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陈潭秋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陈潭秋出席了中共一大,次年到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学子走上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在陈潭秋等人领导下,武汉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陈潭秋努力恢复党的组织,坚持秘密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及党的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同年6月,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8月,陈潭秋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9年奉命回国,出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反动军阀公开反共后,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陈潭秋坚贞不屈。次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闪耀着红色光辉的《陈氏家谱》,是“红色根脉”的忠实传承者,使陈潭秋舍生取义精神代代相传。陈义祥介绍,陈潭秋和父亲,曾参与民国九年续修家谱编辑工作。今年适逢建党百年,为理清陈潭秋族谱世系,陈义祥等人走访全国多个省市,大量翻阅分布在各地的老族谱,搜集到不少重要资料。在民国九年《续修第二次家乘感言》中,可看到陈潭秋手迹,陈潭秋在感言中倡导“崇善去恶,抚老恤贫”“自治自决互救之真精神”等进步思想。

  陈义祥自豪地说,陈潭秋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陈潭秋同时也是陈氏家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后辈奋勇前行。

“世界大同”写进宗谱序言,蔡以忱舍小家为大家

  大革命时期的武汉,英杰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重要一页。作家裴高才笔下的“铸剑先驱”与“农运领袖”(董必武评价)蔡以忱,就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蔡以忱(1899—1928),号滨,字一尘。1899年1月29日生于武汉黄陂蔡家榨白家嘴,学生时代,他积极参与武汉地区的学生运动,毕业后,相继在省立一师附小与中华大学任教,并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他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秋收起义的风云人物。1928年,蔡以忱在湖南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于烈士英年早逝,史料散失,《“铸剑”先驱·蔡以忱》作者裴高才、肖言等曾会同烈属,在海内外搜寻先烈的原始档案。经族长蔡培华父子相助,他们前往孝感杨店,寻访到蔡柏青兄弟珍藏的民国十年(1921年)版《蔡氏宗谱》全套孤本,并重走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拜访知情人士,最终还原了这位大学教授走出“象牙塔”,追求真理、为民请命的心路历程,讴歌了其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的熔炉里,铁血铸就正义剑魂的丰功伟绩。

  “大同之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时任中华大学教授的蔡以忱,作为续修黄陂《蔡氏宗谱》(1921版)两位编辑之一,为宗谱所作序言的开头语。蔡以忱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告诫族人:只有在家行孝悌,亲爱自己的双亲,尊长爱幼,在社会上以义待人,遵循道德规范,除恶扬善,就有望建立“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裴高才称,1921年,正是蔡以忱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之时。这篇序言,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蔡以忱的内心思想。

  1927年,中共五大在汉召开,4月27日在武昌举办开幕式后,出于安全考虑,大会适时转移至汉口。在大会召开前,蔡以忱即表示,“在人、财、物上听从中央调配,努力当好东道主。”从会址预案到安全保卫,从人员安排到外联协作,他积极活动,并与黄陂同乡一道推荐、协调将黄陂会馆作为中共五大第二会场。5月9日,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蔡以忱当选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之后,蔡以忱前往长沙协助毛泽东筹备秋收起义。起义前夕,他断然处决了临阵叛变投敌的矿警队长一行,由于处置即时,避免了一场叛乱发生,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秋收起义中,蔡以忱曾率领工农革命军占领醴陵县城,创建并领导中共湘西特委。1928年10月25日,在组织武装暴动时,由于叛徒出卖,蔡以忱被杀害,壮烈牺牲,不满30岁。就义前,他留下一首绝笔诗: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

  蔡以忱烈士的孙子蔡亚生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祖父少时离家求学,后为革命东奔西走,仅回过两次家乡。其间,蔡以忱受党组织委派,回乡帮助建立了黄陂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祖父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时,祖母曾带着孩子为他送信、做掩护,后因工作需要,祖母又带孩子返乡,临行前,祖父对她讲,“哪怕生活再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找他们的麻烦。” 祖父说的“他们”,是指祖母认识的董必武、陈潭秋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祖母才知道“他们”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祖父牺牲后直到新中国成立,祖母和孩子的生活全靠亲戚们接济、照顾。”

  在蔡亚生眼里,祖父舍小家为大家,为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清正廉洁、勇于担当、敢于献身的精神。在蔡以忱影响下,其后辈也都严于律己,为人正直。蔡亚生说,父亲从不愿给政府添麻烦,常说,“国家这么大,有困难的人太多了,如果我们老是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会愧对祖先。” 蔡亚生本人工作勤奋努力,曾获武汉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被评为黄陂区优秀共产党员。

效屈原而为楚女,萧楚女为信仰英勇献身

  萧楚女,祖籍黄陂,湖北汉阳人,原名树烈,1891年出生于一个破产木商家庭,中共著名的早期活动家、理论家。

  翻开《黄陂萧氏凤亭公宗支先贤谱》,由萧伯符等执笔的“萧楚女烈士事略”记载,萧楚女幼丧父,早年出外谋生,颠沛流离于鄂皖苏浙诸省城市,仍坚持自学,并常练习写文章。1911年武昌起义时,萧楚女曾投军参加阳夏保卫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对萧楚女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920年,萧楚女参加恽代英在汉创办的利群书社,走上有组织的斗争道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萧楚女是鄂北地区党组织的培育者和奠基人,1920年至1923年,他两次来到襄阳第二师范学校任教,他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学和鲁迅作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校内外组织领导青年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在鄂北撒下革命火种。

  萧楚女是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他广泛借助报刊传播革命思想、传播先进文化。他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主笔《大汉报》期间,“明目张胆,犯危峰,与满清抗”;主笔《中国青年》期间,宣传革命,坚决反帝;主笔《新蜀报》期间,“字夹风雷,声成金石”;主笔《南鸿》期间,批判陋习,揭露丑闻。《中国青年》曾评价:“他是本刊的创始者之一,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

  1927年,蒋介石在各地制造反革命惨案,萧楚女夜以继日地撰文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因过度劳累,肺病恶化,住进医院治疗。1927年4月15日,因蒋介石电令将萧楚女等秘密处决,萧楚女被反动军警从病房拖走关进监狱。4月22日南京石头城监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高唱《国际歌》走上刑场,高呼“民族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萧楚女牺牲时,年仅36岁。

  萧楚女一生以文为剑,向报刊撰稿多署名“楚女”。据记载,“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正是他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曾用李商隐的诗句赞颂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09年,萧楚女入选中宣部、中组部等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红色教授”钱亦石鞠躬尽瘁,咸宁钱氏一门忠烈

  在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展示着钱亦石、钱瑛等一批钱氏英烈的英勇事迹。其中2011年编修的《钱氏家乘》,记载了这些英烈们的传奇经历,钱亦石便是其中一位。

  钱亦石(1889—1938),原名城,字介磐,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兼任革命文化图书馆馆长。

  据《钱氏家乘》记载,钱亦石出生于咸宁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从小教他读书识字。1916年,钱亦石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预科,1920年,以优秀成绩毕业,被湖北省教育厅录用为科员。1921年,董必武任湖北一师训育主任,钱亦石也被聘为伦理学教员。后来,他主要任武昌高师附小教导主任,兼任中华大学博物教员。

  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钱亦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钱亦石入党不久,即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省临时党部。1928年1月,钱亦石根据党的决定,秘密到达日本东京,在这里集中精力研读《资本论》。8月,钱亦石和董必武转往苏联莫斯科,被分配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钱亦石回国后,开始了著述与翻译生涯。他先后著述《哲学常识》《进化论浅释》,翻译了恩格斯名著《德国农民战争》等。他被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近代世界政治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等课程。他所编著的讲义和专著见解精辟,蜚声文化界,被誉为“红色教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钱亦石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周恩来决定以钱亦石为队长,在上海组成大型文化政治工作机构——战地服务队,并由郭沫若介绍到第八集团军服务。他率领全体队员出入枪林弹雨,进行慰问宣传,激发抗日士气。期间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1938年2月27日,武汉各界在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钱亦石大会。会场上陈列了他的44种著作,摆满了挽联、挽幛、花圈。毛泽东、周恩来等送的挽幛上写着“哲人其萎”四个大字,表达了对钱亦石深切的悼念之情。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等参加了追悼会。3月1日,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浙江金华召开追悼钱亦石大会,指战员们在他的遗像前唱起挽歌:“你是黑夜的明灯,你怒吼着号召奴隶们斗争;你用自己的心血,写着为民族解放自由而战!”

  在钱亦石的影响下,钱氏一门忠烈,这个“红色家庭”的很多成员都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其长子钱远铎1933年加入共产党,曾为我国空军驾机远征日本运送“纸弹”(宣传品);次子钱远镜在抗战中牺牲,年仅22岁;女儿钱韵玲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结为夫妻。从鄂南大山中走出的女革命家钱瑛,是《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的原型之一、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部长,其走上革命道路,也曾受到族叔钱亦石的影响和支持。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