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瑾 口述 袁强 徐栋材整理
秦叔瑾,1917年11月出生,1940年3月入伍,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跟随粟裕将军,参加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苏中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国旗”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华南纪念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各一枚。在跟随粟裕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秦叔瑾在指挥机关从.名测绘员开始,后又担任测绘参谋、作战参谋、作战股长,他给粟裕将军精心绘图达十年之久。而这十年恰恰是我军从游击战转到大规模运动战的十年,也是粟裕将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在战争中立下丰功伟业的十年。秦叔瑾跟随将军学到了很多军事知识,受益终身。笔者有幸采访到秦叔瑾本人,当他讲起跟随在将军身边的往事时,仍历历在目。
一
第一次见到粟裕首长,是在1940年7月。苏北郭村战斗胜利之后,我调到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的苏北指挥部,突击翻印苏北地形图,他经常到测绘班了解绘图进展情况。那时,我就感到他很重视地图,而且深入基层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真正了解地图和测绘工作的重要性,还是跟随粟裕首长多年后,在战争中逐步认识的。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国民党军和我军三方都是使用国民党绘制的五万分之一地图。当时,我军要得到一张五万分之一地图是很不容易的。作战指挥时,主要依靠战斗中缴获的地图,但这些地图有的误差很大,有的地形标注不准确,还有的是空白。所以,粟裕指挥部队,每到一地都要首先派参谋、测绘人员进行调查和实地补测修正,然后翻印出来供部队使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七个师,粟裕任一师(兼苏中军区)师长兼政委,开创苏中抗日根据地,他经常率师直机关在海安、东台以东,以三仓河为中心地区活动。他料到这里将要与敌展开长期争夺斗争,必须熟悉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机关刚到唐家洋(海安以东),他就要我们调查地形。我们了解到有些垦牧公司在沿海开垦后,地形有了变化,于是就给他汇报。他一听,立即指示抓紧时间调测。当时缺乏测绘仪器,时间和条件也不允许我们详测,只能凭指北针、讲义夹,靠调查、步测来完成。他要求将东台、海安以东到海边的地图放大一倍,图上要具体标明各村庄之间的距离,每个村庄的草房、瓦房数,河流宽窄深浅,哪些地区隐蔽,哪些地区开阔,哪些地段低易积水,并要求我们熟悉路线,尽量做到夜行军能不找向导自己走。
我们用了两个月时间,把调测的材料制成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图,刻钢板油印后分发给部队使用。这样,我们手中就有一份日伪军所没有的详尽地图。这份地图绘制好以后,1941年8月,日寇全面对我苏中根据地“扫荡”,苏中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阶段。他安排好后方机关,命令主力的大部跳到“扫荡”圈外,伺机打击敌人,自己只带一部电台、一个加强排,约四五十人,在敌“扫荡”区与敌人穿插兜圈子。这时,这份地图就起了作用。
粟裕首长率领轻便指挥机构,采取黄昏休息,半夜行军,拂晓宿营封锁消息的办法,让敌人无法察觉我们的行踪。日伪军分进合击,我们就插到敌据点附近;敌缩回据点,我们又回到根据地。如此与敌人反复周旋了几个月,从未遭敌袭击。粟裕首长使用这份地图与敌人周旋时,还不断考察修正。一次,我们住进一个名叫周家仓的小村,他发现图上标记少一座瓦房,立即找我查问并作了修正。还有一次夜行军,我带错了一段路,又回头重走,延误了时间,他很严肃地说:“怎么搞的?”因为与敌穿插作战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时间上的误差。就这样在反“扫荡”中,他亲自修正图上的误差,同时也纠正了我们工作上的差错。经过这段艰苦的对敌斗争,他那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深刻感染了我们每一个战士,言传身教中促使我们精益求精地测绘地图。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仗越打越大,部队越来越多,战场也越来越广。我们测绘队伍也随之发展起来,测绘人员由开始一人到数人,由数人发展到十余人、百余人。这些测绘人员又逐步培养成各类参谋人员,分布到野战军各纵队、各师工作。粟司令从作战需要出发,培养了大批测绘、参谋人员。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