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亲历香港回归

发布日期: 2017-06-26 来源:

何金勇

  1997年7月1日零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时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作为新成立的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的二等秘书,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永载世界史册的伟大的历史时刻,并参与了香港回归后我国涉港外交的一些具体工作。多年过去了,但每当想起当年的情景,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我是6月26日乘飞机离京赴港的。当时的香港尚在英国统治下,所以我是持外交护照进入香港境内的。一到香港,正赶上本地放大假,27日仅报了一下到,就无事可做了。我也乐得与同伴们到处逛逛。虽然离回归还有几天,但香港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特别是港岛和隔海相对的九龙尖沙咀一带,更是装点得五彩缤纷,到了夜间火树银花,海景与楼景交相辉映,格外绚丽。
  6月30日下午4点多,末代港督彭定康和他的妻子、三个女儿黯然离开了他们生活多年的港督府,驱车来到添马舰东侧空地临时搭起的露天会场参加为他举行的告别仪式。专程护送英国人回老家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就停泊在百米开外维多利亚港湾里。参加仪式的还有英国王储查尔斯、首相布莱尔夫妇、外交部长库克、撤切尔夫人等。仪式进行中,突然天降暴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雨浇得浑身湿透,但仍强打着精神把仪式搞完。在海陆空三军士兵的簇拥下,英国国旗和港英旗帜从20米高的两根旗杆上徐徐落下,凄风苦雨中响起英军的风笛声。当时,我正在坐落于半山上新建的公署工作人员公寓里,打开窗户遥望,正想用相机拍下这一幕,不料里面电池没电了。遗憾未能拍摄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后来据香港朋友讲,回归这几天下的暴雨是多年罕见的,仿佛老天都在替中华民族洗雪百年的耻辱。
  回归第一天,公署举行开署仪式,许多人被抽调去帮忙。我因刚到香港,一切都不熟悉,未安排什么任务。于是起了一个大早,步行来到附近一家邮局,购买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发行的邮票和首日封。还未走到邮局,远远望见香港市民冒着大雨排着长长的队伍,我赶紧跑过去站到队尾。整整排了5个多小时的队,才挪到柜台前。我一气买了1000多元港币的各种邮品。回到宿舍,赶紧在首日封上抄写内地亲友的通讯地址,将这些珍贵的邮品寄出。后来,参加开署仪式未能买到邮票的同志纷纷向我索要,我直后悔那天买得少了。
  香港大假过后,公署所有的人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公署是根据《基本法》具体处理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与香港特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的机构,同时也是香港特区就涉港外交事务与中央人民政府联系的渠道。首任特派员由曾任我驻英大使、具有几十年丰富外交经验的马毓真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际组织部、条法部和领事部五个工作部门。其任务主要是:严格执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两制”的方针,严格按《基本法》办事,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维护香港同胞的合法权益,促进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我是首次被派常驻香港工作的,一切都感到生疏和新奇。本着维护国家利益、为山大母校和三晋父老争光的想法,工作中一直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疏忽和懈怠。开始在公署领事部工作,每天处理大量的台湾同胞中请从香港赴祖国大陆探亲和旅游观光的事务,经常加班加点,有关规定和台湾所有县市地名背得滚瓜烂熟。两个月后,由于工作需要,调到公署办公室,主要是处理外界至特派员公署的所有信函。这些信函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外国驻港总领事馆发来的照会,主要是外国国家航空器和军舰访港的申请,外国驻港领事官员离到任的通知等。二是内地、外国驻港总领事馆和我驻外使领馆致公署的公函。如:要求送达的司法文书,要求给予领事认证的文件,旅居海外的香港同胞申请香港特区海外护照的函件,以及新成立的香港特区政府一些部门有关涉港外交事务的请示文件等。三是香港同胞对我国(包括香港)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的看法、建议,特区政府部门、一些社会研究机构寄来的有关香港政治、经济等情况的资料。以上信函我拆开阅读后,都及时转交公署有关部门处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由于很多群众不了解我新成立的特派员公署的性质,只知道这是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的一个机构,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向公署反映,所以经常有人给我们写申诉信和告状信。有内地人告香港人的,也有香港人告内地人的。很多牵涉的是经济或其它民事纠纷,也有涉及刑事案件的。对此,我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耐心地一一回信给予答复:某某先生(或女士):您致我公署的信函收悉。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授权和香港《基本法》第13条的规定,我公署负责处理与香港有关的外交事务。您在函中所反映的问题,请通过内地(或香港)有关部门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了解了公署,这类信件就越来越少了。有一次,我收到来自内地的一封公函,信封上赫然写着”中国驻香港大使馆收”。拆开一看,抬头的称呼仍是“中国驻香港大使馆”,内容是请求我们转告该部门公派到香港一所大学进修的一位干部,同意延长其学习期限。信的末尾赫然盖着这家省部级单位的大红印章。本来这事办起来不难,但我还是毫不客气地把这封公函退了回去,并附上了几句应该讲的义正辞严的话。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